最近啊,有件事儿真是让大家心里堵得慌,也让不少人对把钱存银行这事儿,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你说,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攒了半辈子,就图个安全,存到银行这个看起来最稳妥的地方,可结果呢?
有人的钱,存进去才短短几十分钟,就跟变戏法似的,凭空消失了!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乎?
但它真真切切地发生了,而且还不止一两回。
就拿最近轰动全国的南宁那桩事儿来说吧,有个段女士,她把五百多万的巨款,存进了工商银行南宁分行。
这笔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对普通家庭来说,那简直是天文数字。
她想着,钱进了银行,那不就跟进了保险柜一样,踏实了嘛。
谁能想到,这钱刚存进去,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呢,仅仅四十五分钟不到,账户里的五百多万,竟然就不翼而飞了!
大家想想看,这事儿离谱不离谱?
钱在银行里,没被抢,也没被盗,就这么“蒸发”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银行的安全系统,就这么脆弱吗?
那些号称能防范风险的预警系统,真的成了摆设吗?
去年七月十五号,南宁的法院开庭审理这起案子,法庭上摆出来的三十多份证据,简直把银行的内部问题给扒了个精光。
原来,这钱不是被什么高科技黑客偷走的,也不是被外面的歹徒抢走的,而是被银行内部的一个工作人员,姓梁的,给偷偷转走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当梁某操作这笔异常转账的时候,银行的系统并不是毫无反应。
它很敏感,第一时间就弹出了警报窗口,发出了预警!
可就是这个本该能及时制止损失的警报,最后却被无视了,那五百多万,还是照样被转走了。
这叫什么预警?
这简直是眼睁睁看着钱被偷走,还给你提前“预告”了一下!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银行的内部员工,怎么就能这么轻易地把储户的巨款给转走呢?
难道银行对自己的员工,就没有一点管理和约束吗?
深挖下去,你就会发现,这绝不是梁某一个人的问题,这背后,是银行在管理上出现了一连串的漏洞,可以说,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关键时刻,完全失效了。
咱们先看看这个梁某。
调查显示,从2022年开始,他就经常在晚上,也就是银行下班了,没人的时候,偷偷摸摸地在柜台那边待着。
一个正常员工,下班不回家,老往银行柜台跑,这本身就够可疑了吧?
可银行的内部记录呢?
对他的这种异常行为,竟然全部写着“正常”!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银行在员工日常行为的监控上,根本就是形同虚设,连最基本的警惕性都没有。
这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根本就没长眼睛啊!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到了2023年,也就是这个案子发生前,银行竟然有足足十七笔大额转账,压根儿就没有经过人工审核!
这简直是给梁某这种想干坏事的人,开了一条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
你想想看,大额转账,那是多少钱啊?
正常的银行操作,为了保障储户资金安全,那都是要层层审核的,怎么能不经过人工审核就直接放行呢?
还有监控录像,清清楚楚地拍到,非工作时间,有人在柜台的设备上进行操作。
这说明什么?
说明银行的门禁管理、员工权限管理、监控巡查,统统都形同虚设,一个内部员工,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这银行简直成了“不设防的堡垒”!
你以为只有这一家银行是这样吗?
那就太天真了!
咱们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银保监会,那可是“苦口婆心”地提醒了银行多少回啊!
早在三年前,他们就发出过警告,说银行员工的权限管得太松了,容易出问题。
后来又提醒,银行的交易系统反应太慢,风险识别能力不够。
到了2024年,也就是这个案子发生前后,银保监会更是直接下发了通知,要求银行要彻彻底底地整改营业厅的管理!
这些警告,不是一次两次,是反复多次,可结果呢?
这些警告,就像耳旁风一样,银行根本没当回事儿。
最终,这家银行因为管理不善,被罚了四百二十万,三个相关的领导也被直接撤销了工作资格。
这罚款和处罚,虽然是亡羊补牢,但对于已经损失了钱的储户来说,却是难以弥补的伤痛。
面对这些铁证如山的事实,银行方面一开始还在“甩锅”,声称是储户自己把密码告诉了别人,才会丢钱。
这种说法,简直是把我们老百姓当傻子!
可段女士也不是省油的灯,她拿出了一个关键的录音:录音里,梁某穿着工商银行的制服,坐在银行柜台里,用银行的电脑操作,整个过程都在监控之下!
这还怎么推卸责任?
这分明就是银行的内部员工,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在银行的“地盘”上,光明正大地“作案”!
这就像你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结果老师把孩子弄丢了,幼儿园却反过来说是你没看好孩子,这能说得过去吗?
其实啊,这些年,类似的存款纠纷案子可真不少,法院判银行承担责任的案例,那是比比皆是。
这可不是个别现象,这背后反映的是整个银行业普遍存在的管理漏洞。
比如上海的一家法院,在2023年就明确判决,银行柜员在工作岗位上做坏事,银行是不能推卸责任的!
这等于给所有银行都敲响了警钟:别以为员工犯错了,你银行就能置身事外!
还有广州的一个案子,储户虽然收了点利息,但银行最后还是赔了九成钱!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法律面前,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因为你员工犯错就让储户来承担损失。
你可能还会好奇,这钱到底是怎么被梁某转走的?
大部分都是先进入了银行的内部账户,然后梁某通过一种叫做“紧急业务”的标记,绕过了总行的审核。
按照银行的正常规定,超过五百块钱的转账,总行都是要审核的,这是为了控制风险。
但梁某利用这个“紧急业务”的口子,把巨额资金直接转走了。
这“紧急业务”的通道,简直就是为犯罪分子量身定制的“绿色通道”!
更讽刺的是,梁某的工资条显示,他竟然拿过三万块钱的“拉存款奖金”,每个月还有八千块钱的“客户维护费”!
这些激励机制,是不是也助长了某些员工为了业绩不择手段的歪风邪气?
说到这儿,你可能想起了几年前民生银行太原分行也出过类似的案子。
当时的法院认定,员工犯罪如果和他的职务有直接关系,银行就必须全额赔偿!
这等于给这类案件定下了基调:银行,你别想跑!
放眼全国,咱们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今年可没闲着,他们对全国的银行进行了一次大检查,结果更是触目惊心:竟然有将近三成的银行,连自己员工的异常行为都无法实时监控!
还有将近两成的网点,员工的权限管理混乱,随便乱给!
就因为这些管理漏洞,仅仅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的银行就被罚了足足十二亿!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这背后是多少储户的血汗钱,以及对银行信任的透支!
这说明我们国家的金融系统在不断自我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虽然过程可能有些痛,但这是走向更健康、更成熟的必经之路。
咱们再看看那些做得好的外资银行是怎么做的。
比如汇丰银行,他们要求进行大额操作时,必须采取“双人双锁”的制度,也就是说,一个人说了不算,得两个人同时在场,用两把不同的钥匙才能打开操作权限。
花旗银行呢,大额转账更是谨慎,必须由另一家支行打电话进行二次确认!
这种严密的内部控制,几乎杜绝了类似事件的发生。
这和我们一些国内银行的管理现状,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向国际先进经验学习,把好我们自己的“钱袋子”。
这正是我们国家不断进步和完善的体现。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替段女士捏了一把汗,同时也在想,我们老百姓,到底该怎么保护自己的存款呢?
别急,虽然银行有责任,但我们自己也得学聪明,掌握一些“自保”的窍门:
首先,钱存完以后,立刻!
马上!
用手机查一下余额,并且把截图保存下来!
这是你存款的直接证据,万一有什么问题,这个截图能派上大用场。
其次,在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时,千万别在柜台外面签字,尤其是一些你看不明白的单据。
要签,就在柜台里面,当着柜员的面签,并且要仔仔细细地核对清楚。
再者,身份证和银行卡,那可是你的“命根子”,千万不能离身,更不能随便交给别人,哪怕是看起来很像“银行工作人员”的人!
最后,如果你遇到有人给你推荐什么“高息存款”,利率比银行正常利率高出好几倍,那可得长个心眼儿了!
第一时间,直接打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核实,问清楚有没有这回事。
别信那些所谓的“内部渠道”、“专属福利”。
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往往是陷阱。
如果万一发现不对劲,感觉自己的钱可能出了问题,别犹豫,赶紧报警!
然后,第一时间再打银保监会的投诉电话!
记住,投诉记录对你后续的索赔,可是非常非常有用的证据!
目前,南宁的这起“2.5亿”系列案件还在法院审理中。
银行方面可能还会继续辩称,不是自己有问题,而是储户不够小心。
可当十一次监管警告,或者说是长期以来反复的提醒,都没能阻止这短短四十五分钟内巨额存款被盗,我们老百姓对银行最基础的信任,可真的快要被消磨殆尽了。
我们国家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强大、更加安全的金融体系,而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这个体系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这次事件,无疑给所有银行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金融业在完善监管、提升内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监管部门的决心和持续努力下,我们的“钱袋子”一定会越来越安全,让老百姓的存款真正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