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与周总理以及邓妈妈的情谊,堪称老战友与革命烈士子女之间的深厚纽带。虽然曾有不实传言将我误认为周总理的养子,然而这一说法实属谬误。周总理与邓妈妈并不仅对我这一名烈士子女关怀备至,他们同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众多战友的子女。我们无不亲昵地唤他们为周伯伯与邓妈妈。
——摘自李鹏《李鹏回忆录(1928-1983)》
李鹏的身世
李鹏,本名李远芃,音与“鹏”字相近,属于“远”字辈,而“芃”字寓意草木繁茂。他于1928年10月20日,在上海法租界的明德里十五号呱呱坠地。其父李硕勋,母赵君陶,均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成员,其中李硕勋更是党的领导核心之一。
然而,李鹏3岁丧父。
李硕勋于1924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数年间,他先后肩负起多个关键职务。他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曾担任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委员长、上海反帝大同盟的主席,以及全国学联总会党团书记和第八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的书记。
至1926年岁末,他受命效力于国民革命军北伐第四军第25师,担纲政治部主任之职,就此跻身于中国共产党早期投身军事斗争的杰出先驱行列。
1927年,他投身于南昌起义的壮烈征程,荣任主力部队第25师的党代表,并兼任政治部主任的重任。尽管南昌起义最终未能取得成功,李硕勋仍毅然返回上海,向中央汇报相关事宜。此后,他执掌华东各省份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权,积极对抗国民政府,并策划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他曾先后担任江苏省委秘书长、浙江省委军委书记、上海沪西区委书记、上海沪中区委书记,以及江苏省军委书记等职。在江苏期间,他指导成立了苏北红14军,遗憾的是,这一尝试最终未能成功。
1930年春,李硕勋肩负中央军委委员及江苏军委书记的重任,成为周恩来总理的主要军事助手之一。他领衔指导河南省成立了红17军,继而又转任江南省委军委书记之职。1931年春季,他受命担任中央苏区红7军的政治委员,不久后,又调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并驻防于香港。1931年7月7日,他抵达海南岛,肩负主持军事会议的重任。然而,甫一登陆,便不幸被国民党政府拘捕。悲剧最终在9月16日降临海口市,他在那里遭遇了不测。
在李硕勋不幸离世之际,他曾为妻子赵君陶留下了亲笔遗书。这份珍贵的遗书至今仍珍藏于位于北京的我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陶:余在琼州已经坦白交代,日内恐怕就要面对判决。我也即将与你们长久分别。在前线,每天都有许多人牺牲,我也是其中的一员。离世后,请不要过于悲伤。只愿你能好好抚养我们的孩子,你应当设法将他送回家中,你自己也要努力谋求自立。死后,我的遗体自然会得到妥善安置,请一定不要前来,反复叮嘱,务必遵守。
遗书中“吾儿”指李鹏。
周恩来和邓颖超无子嗣。
看官大多知晓。周恩来与邓颖超未曾有子女。非因二人不愿孕育新生命,实乃诸多因素致使邓颖超无法生育。
周恩来与邓颖超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相识,因志同道合,他们的联系始终未曾中断。即便周恩来远赴法国深造,两人依旧通过书信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1923年,周恩来寄给邓颖超一张印有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面写道:
“愿我们俩未来,亦能如同他们那般,携手共赴断头台之途……”
周恩来向邓颖超表白。
不久周恩来归国之后,于1925年8月8日,他们在广州喜结连理。
不过,他们的携手,首先基于“同一条战壕中的战友”,随后方才成为“同一屋檐下的伴侣”。
然而,正是这一份纽带,使得他们并肩度过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度风雨,共享悲欢,即便是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分隔两地,这份深情依旧坚不可摧。
婚后不久,邓颖超便察觉自己身怀六甲。然而,彼时她肩负着革命的重任,因此并未向周恩来透露此事,便自行终止了妊娠。当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时,心中既感愤怒,又满是心疼。
经过一年时光,邓颖超再次身怀六甲。周恩来此次对邓颖超的照料尤为周到,他对即将降临的孩子充满期待,希望其健康成长。然而,孩子在诞生的那一刻体重竟高达近九斤,体型过于庞大,致使邓颖超遭遇难产之苦。加之彼时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助产医生在运用产钳时不幸损伤了胎儿头部。不幸的是,这位婴儿在出生后不久便夭折了。
此时,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大肆搜捕,邓颖超只能离开广州,奔波到上海,没有得到妥善休息,导致她无法再怀孕。
新中国成立之后,邓颖超曾咨询了知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林巧稚医生建议她尝试进行输卵管疏通手术,以期提高受孕的机会。然而,邓颖超最终决定放弃了这一方案。
虽然周恩来和邓颖超没有子嗣,但两人收养、照顾了很多中共党员的遗孤,其中包括孙炳文之女孙维世、孙新世,李鹏在其父亲去世以后也受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照顾。
非亲胜似亲
在李硕勋英勇就义之际,赵君陶已怀胎四月有余,无奈只得携幼子李鹏返回上海。抵达上海后,她诞下了一名女婴,为她取名李远芹(后更名为李琼)。
1932年的深秋,赵君陶携着两名幼子自上海返抵重庆,随后又迁往成都,以授业解惑为业。
1935年,李鹏踏入了小学的殿堂,其母校为四川省立实验小学。
1939年6月,李鹏收到了来自成都的急讯:家中有人到访,催促他速速归家。
李鹏急匆匆地赶回家中,只见屋内人声鼎沸,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的中年女性正侃侃而谈,她便是邓颖超。
邓颖超目击李鹏步入屋内,便戛然而止了正言,快步上前,热情地拥抱着他:“兰兰,你已长成这般高挑的身姿。”
“兰兰”乃李鹏的昵称,得名于他的三姨赵世兰。李鹏的母亲赵君陶与姐姐赵世兰之间情感笃深,鉴于赵世兰终身未嫁,赵君陶便承诺,无论生育子女是男是女,都将为他们取名为“兰兰”。
之后,邓颖超与赵世兰商议,是否可将李鹏一同带到重庆,因赵君陶亦在此地秘密从事地下活动,如此一来,便能更加周全地关照于他。赵世兰对此提议表示赞同。
为保障赵君陶身份的隐秘,李鹏被安置于周公馆之中。周恩来当时已赴延安,因此李鹏与邓颖超同住共餐。随后,他被安排至育才中学继续深造。
1940年的金秋时节,家中传来消息,催促他即刻启程,前往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为即将赴延安的旅程做准备。
李鹏在办事处首次遇见周恩来。
周恩来见到李鹏时满脸喜悦,对邓颖超轻声说道:“瞧这孩子,都长这么高了,越发的像硕勋了。”
邓颖超言:“更像君陶。”
大家哈哈大笑。
李鹏当时已经12岁了,个子长得很高,但有点驼背。周恩来用手掌拍了拍他的背,又用拳头轻轻敲了敲,嘱咐他挺直胸膛,“唯有如此,方能拥有强健的体魄。”
李鹏忆及,在延安时期,他时常与周恩来夫妇相聚。然而,移师东北之后,这样的聚会变得颇为稀少。尽管如此,周恩来始终关注着李鹏的成长与进步。
结语
随后,李鹏亦步履周恩来后尘,荣任我国政府总理之职。
虽然李鹏说自己不是周恩来的养子,但周恩来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向那些心怀民众、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的伟大总理致以崇高的敬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你们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