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三年,这场冲突以其独特的走向,改变了我们对现代战争的看法。俄罗斯投入了惊人的军事力量,到今年初,已向乌克兰发射的导弹数量超过八千枚,开战之初更曾在一个早晨发射超过160枚导弹。
这些投入的军费,足以建造三艘核动力航母。然而,乌克兰,一个战前军费仅为俄罗斯十分之一的国家,至今没有屈服。
乌克兰军队通过西方提供的防空系统,成功拦截了大量来袭导弹,拦截率一度达到百分之八十。更让人惊讶的是,乌军甚至使用改装的农用无人机,准确摧毁了俄军一套价值2000万美元的“道尔-M2”防空系统。这些事实,直接挑战了依靠大量导弹就能决定胜负的传统观念。
导弹不再万能
2022年2月24日,俄军展开行动,首轮饱和攻击旨在瘫痪乌克兰的指挥系统和机场。然而,预期目标完成率不到六成,乌克兰的核心指挥体系依然正常运转。这预示着,仅仅依靠导弹的强大攻击力,并不能确保快速胜利。
随着战事推进,俄军导弹的实战表现问题不断暴露。例如,2023年3月的哈尔科夫战役中,俄军发射的十二枚“伊斯坎德尔”导弹,七枚因信号干扰偏离目标超过五百米。其中一枚甚至误炸了己方补给车队,暴露出这种造价约300万美元的精确制导武器,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脆弱性。
乌克兰的反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方军援带来的防空能力提升。美制“爱国者”和NASAMS防空系统,以及德国提供的IRIS-T防空导弹,让乌军的拦截效率从超过百分之四十,大幅提升。虽然“爱国者”拦截导弹的成本与“伊斯坎德尔”相近,但防御方拥有选择权,可以优先拦截威胁最大的目标。
乌军还利用“星链”系统建立了实时情报网络,提高了战场透明度。在赫尔松反攻期间,乌军甚至能提前三十分钟将装甲部队转移到地下掩体,导致俄军当天发射的六十八枚导弹中,五十一枚直接炸在了空地上,暴露了远程打击在精准情报面前的致命短板。
效费比的考量也变得突出。专家分析指出,一枚价值200万美元的“战斧”导弹,在城市环境中通常只能摧毁一栋建筑。但同等成本下,无人机群却能执行一百次侦察打击任务。乌军使用的单架农用无人机,成本仅需数万美元,却能成功摧毁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俄军装备。
俄军曾试图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扭转战局。这种武器造价是传统导弹的三到四倍,但其常规弹头的威力,有时反而不如普通导弹。俄罗斯在遭受制裁后,缺乏足够的半导体支持大规模生产,也限制了这种昂贵武器的广泛运用。
这场冲突表明,当防空技术进步,信息获取能力增强,低成本武器得到有效利用时,单纯依靠昂贵导弹进行“贵族式”战争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
宝岛防御严密
俄乌冲突的经验,对我们思考台湾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台湾的地理条件和防御体系,使其成为一个比乌克兰更为复杂的挑战,单纯依靠导弹攻击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台湾岛陆地面积仅3.6万平方公里,却构建了一套亚洲密度最高的防空网络。这包括现役的十六套“爱国者-3”系统和四十八辆“天弓-3”发射车。今年,他们还新部署了“天弓-III”增程型导弹,其射程达到400公里,能够覆盖整个台湾海峡。
台湾的雷达和指挥系统也相当完备。“长程预警雷达”能够探测几千公里外的目标,配合“天网”系统,将雷达、导弹、指挥所连成一张智能化的防护网,自动化程度很高。这种多层次的拦截设计,先由“天弓-3”进行中段拦截,再由“爱国者-3”进行末段补刀,加上“天弓-2”和“鹰式”导弹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形成了密不透风的防御。
台湾的地理环境也天然适合防御。中央山脉平均海拔达到三千米,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西部平原的城市建筑群,为机动部队提供了绝佳的隐蔽场所。
更关键的是,台湾的关键军事设施都进行了加固和地下化处理。东部海岸的佳山基地,可容纳250架战机和三个月的燃油储备,即使承受十枚钻地弹攻击,也能保持作战能力。圆山、衡山等地下堡垒,利用天然山体配合钢筋混凝土建筑,坚固程度可想而知,导弹难以在短时间内摧毁这些深埋的设施。
今年“汉光演习”中,一辆“雄风-3”反舰导弹发射车,在桃园市区的地下隧道网络中机动转移,成功规避了模拟的导弹追踪。这表明,台湾已充分利用其地形优势,构建了高度机动的防御体系。
国际干预的风险更是台湾的“护身符”。今年美国《国防授权法案》明确拨款100亿美元用于对台军售,包括F-16V战机升级套件和“海马斯”火箭炮增程弹。日本也计划在与那国岛部署陆基“宙斯盾”系统,将台湾纳入其防空圈。这些因素叠加,使台海冲突的复杂性远超俄乌战场。
体系化才制胜
面对台海的复杂局面,解放军清醒认识到不能简单复制过去的战争模式,正着力构建多维度的作战体系,以应对超越单一导弹攻击的挑战。
在火力打击方面,解放军在福建沿海新部署的PHL-191远程火箭炮系统,其射程已覆盖台湾全岛。该系统能在五分钟内发射三十六枚卫星制导火箭弹,实现对机场、港口的饱和打击。这种“区域压制加精确点杀”的组合,有效降低了对单一导弹的依赖,同时能有效消耗敌方防空弹药。
两栖登陆能力的提升是关键。今年十二月下水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采用电磁弹射技术,能够同时起降八架歼-15舰载机和十二架攻击无人机。这种“海上移动机场”的投送能力,使解放军单次登陆兵力,从目前的二万人提升至五万人。配合气垫登陆艇实施多点突破,将彻底打破台军的岸防体系。为了确保绝对优势,解放军还会继续扩展两栖登陆力量,建造更多076型、075型两栖攻击舰和071型船坞登陆舰,甚至在战时征调民用船只。
水下力量的建设也不容忽视。面对台湾“海鲲计划”中首艘排水量2500多吨潜艇的下水,以及未来可能建造更多潜艇的计划,解放军必须建造更多攻击型潜艇,特别是适合东海、黄海这种水域不深、暗礁广布环境的中型潜艇,才能有效应对。
信息战与舆论战的准备同样重要。解放军通过“联合利剑-2024A”演习,展示了对台湾海峡的全面封锁能力,包括模拟击沉航母、瘫痪机场等科目。同时,在国际场合反复强调联合国2758号决议,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有效压缩“台独”的国际活动空间。
针对可能的外部干预,解放军已在南海岛礁部署了红旗-9B防空系统和鹰击-12反舰导弹,形成“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战时,这些部署可将美军航母战斗群的活动范围推离海岸线1500公里,为登陆作战争取宝贵时间。这也意味着,解放军正准备应对与美日舰队的潜在冲突,特别是在压制美国在亚太分散化部署的各个基地方面。
经济动员体系的建设同样关键。福建、广东等省份建立的军民融合物资储备库,可在七十二小时内为前线提供五十万吨燃油、二十万发炮弹和十万套单兵装备,确保长期作战的后勤保障。这吸取了西方对俄超过11000项制裁的教训,促使中国提前布局经济多元化,减少对西方技术的依赖,加速国产替代,并与俄罗斯、中东、非洲等国多抱团。
在国际法理层面,中国正通过海牙国际法院等机构,对参与对台军售的外国企业发起诉讼。今年,已有多家美国防务公司因向台湾提供武器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面临每年数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种“法律战”手段,正在形成新的威慑力量。
笔者以为
俄乌冲突用两年多时间证明,现代战争的胜负,不再简单取决于导弹数量的多少。它更是一场体系协同、情报获取能力、以及国家战略韧性的综合较量。
对于台湾问题,解放军显然没有停留在“导弹洗地”的单一设想上。我们看到,从PHL-191火箭炮的模块化设计,到076型两栖攻击舰的电磁弹射技术,这些突破正在重塑战争形态。
但比武器更重要的是对战争本质的理解。在这个卫星和无人机已深度介入战场的时代,任何单一武器的强大都可能被削弱。唯有体系化的全面准备,同时保持战略耐心,争取和平统一,并有足够的硬实力作为后盾,才能确保国家在危机时刻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