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拇指在GBA的按键上来回搓动,汗津津的手指在方向键上留下油光。
1990年代出生的那批玩家,谁没有偷偷躲在被窝里玩游戏的经历呢?
那些发烫的机身和小小的像素屏幕,承载了太多人的童年回忆。
如今当年玩GBA的孩子都长成了大叔大妈,可一提起这些游戏,眼里还是会闪出少时的光彩。
那个年代能让玩家茶饭不思的游戏可不少,就拿最终幻想战略版来说,光职业系统就够研究好几天。
转职路线五花八门,今天玩个骑士,明天就转成忍者,后天又变成阴阳师。
多少人为了研究职业搭配连作业都不写了,结果考试考砸被爸妈骂得狗血淋头。
不过这游戏确实良心,光支线任务就能玩上几十个小时,剧情更是跌宕起伏堪比小说。
当年玩到主角们被卷入政变那段,多少小玩家激动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上学还在想后续剧情。
指环王那款改编游戏也是意外之喜。
要知道电影改编游戏多半都是坑钱的玩意儿,可这款偏偏做得像模像样。
操作阿拉贡挥舞圣剑砍半兽人就算了,居然还能玩出连击系统。
游戏里的兽人被砍得人仰马翻的样子,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过瘾。
更有意思的是通关后还能解锁隐藏剧情,这种不糊弄人的态度放现在简直罕见。
龙珠迷们最爱的悟空斗剧更是个狠角色。
三对三的战斗系统在当年可是头一份,操作悟空一个龟派气功轰飞三个对手的爽快感,现在的格斗游戏都很难超越。
每个角色都有专属剧情线,玩着玩着就能解锁新形态。
那时候为了看超级赛亚人三的变身动画,多少孩子把按键都按坏了。
现在大屏幕上的龙珠游戏特效花里胡哨,可要说打击感还是这款最实在。
提到GBA上的高达游戏,就不得不说说那个令人惊艳的画面表现。
自由高达的光束军刀劈砍时的粒子特效,正义高达的全弹发射场面,在小小的掌机屏幕上居然能做得这么精致。
游戏里收集各种机体的设定更是让人上瘾,为了拿到强袭自由,不少玩家硬是把所有角色的剧情线都打通了。
那时候的万代虽然也爱炒冷饭,至少炒得用心。
汤姆和杰瑞的冒险游戏更是让人笑到肚子疼。
这对冤家居然联手对付恶犬的剧情设计简直绝了。
游戏里各种夸张的道具和机关,完美还原了动画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操作杰瑞偷奶酪时被猫追得满屏幕跑的场景,现在想来还是会让人会心一笑。
这款游戏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把卡通片的幽默感转化成了游戏性。
恶魔城系列在GBA上的表现一直很稳定,但白夜协奏曲经常被低估。
比起后来的晓月圆舞曲,它的操作手感其实更加流畅,那种挥鞭时的爽快感至今难忘。
魔法书系统也很有创意,不同组合能玩出各种花样。
要说遗憾可能就是难度略低,但这反而让更多普通玩家能享受到恶魔城的魅力。
有个叫上海的游戏特别有意思,光看名字还以为是打麻将的,结果点开发现是消消乐。
多少孩子当年忽悠家长说在玩益智游戏,结果玩得比谁都起劲。
这个误打误撞的经历现在想来还挺好笑,估计连开发商都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被记住。
龙战士系列虽然在GBA上只出了这么一部,但质量相当能打。
剧情虽然是老套的复仇故事,配角的塑造却特别出彩。
那个满嘴跑火车的鱼人商人,表面见钱眼开实际上重情重义的角色形象,比主角还让人印象深刻。
游戏里的对话经常冷不丁冒出一句神吐槽,玩着玩着就被逗乐了。
躲避球这种运动在国内本来没啥人气,结果出了游戏反而火了。
必杀技的设定特别夸张,什么旋转球冲击球扔出来简直像放烟花。
最绝的是联机模式,那时候和小伙伴对战输了的要请喝汽水,为了不破财大家都练得特别拼命。
现在想来,这种简单的快乐反而最珍贵。
横版射击游戏火枪英雄更是把GBA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乍看像是魂斗罗的精神续作,实际玩起来才发现加入了格斗游戏的要素。
飞铲、投掷、必杀技啥都有,操作手感流畅得像是抹了油。
部分关卡的3D背景在当年看来简直就是黑科技,能让小伙伴看得眼睛发直。
时间一晃就是二十年,当年玩这些游戏的孩子现在都要奔四了。
有的可能还在坚持玩游戏,有的可能已经为了生活忙得顾不上这些。
但是只要听到这些游戏的音乐,看到熟悉的画面,那些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快乐就会重新浮现。
也许这就是经典游戏的魅力,它们不只是一段代码,更是一代人的青春印记。
本文专心致志地去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不会涉及到任何违法违规的内容。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发生,就赶紧联系我们,一起商量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