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成都,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安逸、会享受,那里的美食、茶馆文化都让人向往,消费能力也是全国排得上号的。
按理说,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里举办的大型车展,应该是每年车市里的一件大事,热闹非凡才对。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成都车展的地位相当高,除了北京和上海那两个国际顶级的车展,就数它最有分量了。
很多汽车圈里的人都把它当成一年一度的大聚会,一边品尝着当地美食,一边和老朋友们聊聊车市行情,好不快活。
可让人奇怪的是,最近这几年,情况似乎起了变化。
成都的火锅依然香飘四溢,西南地区的汽车销量也还在稳稳当当地增长,但本该是主角的成都车展,热度却好像在一点点地往下掉,关注度大不如前。
这就让人纳闷了,市场明明是火的,为什么车展反而冷清了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要判断一个车展受不受重视,最直观的两个标准,一个是看有多少新车选择在这里第一次和大家见面,另一个就是看各大汽车公司的老板和高管们来得多不多。
这就像一场重要的宴会,有没有硬菜,以及有多少重要客人出席,直接决定了宴会的档次。
过去,成都车展在这方面是很有优势的。
它的举办时间通常在每年的八月底九月初,正好是下半年第一个大型车展,后面紧接着就是传统的汽车销售旺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九银十”。
所以,各大车企都愿意把自家最新的、最重要的车型拿到成都来首发,希望能抢个好彩头,为下半年的销量冲刺开个好局。
然而,我们看看近三年的数据,就会发现这个传统正在被打破。
就拿首发新车的数量来说,2022年的时候,成都车展上还有92款新车是首次亮相,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一下子就减少了24款,只剩下68款。
而到了今年,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重磅新车就更少了,显得有些平淡。
没有对比就看不出差距。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南方的广州车展。
同样是国内一线车展,广州车展在2022年的时候,首发新车数量还不多,只有20款。
可到了2023年,人家就像开了窍一样,首发车型数量猛增到了59台,到了2024年更是达到了78款,无论是新车总数还是新能源车的增长速度,都明显超过了成都。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并不是汽车厂家不推出新车了,而是他们更愿意把机会留给别的车展。
除了新车数量,参展的品牌和高管出席率也能反映出车展的冷暖。
今年的成都车展,有超过25个汽车品牌直接缺席了,一些车企的高管也基本没露面,就连邀请媒体的力度也小了很多。
整个展会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如以前那么受重视了。
那么,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那个曾经支撑着成都车展地位的“金九银十”销售旺季,现在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灵了。
这个说法在汽车行业里流传了很多年,指的是每年的九月和十月是汽车销量最好的两个月。
但数据显示,近几年来,这两个月的销量在全年总销量里所占的比重正在逐年下滑。
2022年的时候,九月和十月的销量还能占到全年的19%,到了2023年就降到了18%,今年更是进一步降到了16%。
旺季不再那么旺,成都车展作为“金九银十”的开场锣,其战略重要性自然也就下降了。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金九银十”会失色呢?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深刻变化。
首先,是买车的人和需求不一样了。
十几年前,国内很多家庭是第一次买车,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是刚需。
大家往往会集中在年底前、有促销活动的时候出手。
但现在,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很高了,更多的人是换车或者添置家里的第二辆车,需求从“刚需”变成了“改善性需求”。
这部分消费者更加理性和成熟,他们不会仅仅因为一点季节性的优惠就冲动下单,而是更看重汽车本身的技术、性能和体验,比如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智能化水平等等。
他们的购买决策受产品更新换代、个人收入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再被传统的销售节奏所束缚。
其次,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销售模式。
现在新能源车已经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它们的玩法和传统燃油车完全不同。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那些新势力品牌,更像科技公司,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
它们最看重的是速度和先机,要抢在对手前面发布新技术、新车型,以此来占据消费者的心智。
它们等不到也根本不需要等到九月份的成都车展再来发布新车。
一场华丽的线上发布会,就能把信息传递给全国的潜在用户,然后通过手机APP直接下订单。
这种模式,完全绕开了传统车展的发布节奏。
对它们来说,抢占市场先机比迎合某个销售旺季重要得多。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现在的汽车市场已经没有明显的淡季了。
过去,七、八月份天气热,是传统的销售淡季,车企们也会放缓节奏。
这样一来,被压抑了两个月的消费需求,到了九月份就会集中爆发。
但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了,谁也不敢松懈。
各大厂商在七、八月份就拼命搞促销、降价,力度甚至比旺季还大。
这就好比把原本应该在九、十月份吃的饭,提前在七、八月份就吃掉了。
淡季不淡了,旺季自然也就旺不起来了。
当然,宏观经济环境也有一部分影响,当大家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是那么乐观时,在购买汽车这样的大件商品时会更加谨慎,决策时间更长,这也进一步削弱了传统销售旺季的效应。
说到底,成都车展遇到的问题,其实是整个汽车行业营销方式变革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车展是消费者获取信息、比较产品、现场下单的核心场所。
但现在,我们的信息渠道太丰富了。
想了解一款车,随时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各种各样的评测视频;新车发布会,通过一场网络直播就能全球同步观看;至于价格优惠,更是全年无休,几乎随时走进任何一家4S店都能谈到一个不错的价格。
当一个车展,既没有多少独家首发的新车,也没有特别吸引人的价格优惠,那它对普通消费者的吸引力还剩下多少呢?
它越来越像一个大型的4S店集市,唯一的便利可能就是让你可以一天之内逛完所有品牌的店。
这背后也反映出当前汽车品牌营销思路的一个转变,或者说是一种偏差。
现在,很多车企都陷入了“流量焦虑”,把绝大部分预算和精力都投到了线上,去购买网络流量,去做数字营销。
他们关心的是文章的阅读量、视频的播放量、网站上留下了多少条销售线索。
相比之下,能够让消费者亲身感受产品、体验品牌的线下活动,预算却被一再压缩。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线上的数据看起来很漂亮,流量很大,但是从流量到线索,再到最终成交的转化率却普遍在下降。
这就好比用一张网眼很大的渔网去捕鱼,虽然一下子进来很多东西,但真正有价值的鱼却漏掉不少,甚至还捞上来一堆需要费劲清理的垃圾。
流量固然重要,但能够留住客户、促成交易的,最终还是优质的产品和真实的体验。
如果营销只剩下价格战和流量采买,而忽略了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和品牌认同,那么这种营销其实是舍本逐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