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周,北京的长安街就要再一次被钢铁洪流碾过。
九三大阅兵,风声早就传遍了军迷圈子。但没人想到的是,这次居然冒出来一大票连专业军官都叫不出名字的新玩意儿。
你不光没见过,很多还是第一次听说。
要知道,距离上一次2019年的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也才不过六年。六年时间,跨度不算长,但技术飞跃的速度,已经让很多老资格的将校直呼——咋跟换了个军队似的。
坊间调侃更狠。有人说,这架势怕不是当年嫦娥五号去月球采样,顺手给塞伯坦星人带了份龙井核桃酥,然后换回了几箱天顶星科技。
笑归笑,可从装备的数量和种类来看,这一届确实有点超规格。
其实说“刷新三观”,老军迷们的阅兵记忆得一段段往回翻。
1999年的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就像八十年代老片翻拍,场面大,但细看,亮点稀疏。
那年的徒步方队,终于告别清一色国防绿,海军陆战队方队的白色浪花迷彩成了主角。装备上,98式主战坦克因为数量太少,只能和96式混编摆队。地导方队拿出来的主力是俄制S-300PMU,外媒还集体“贴心”翻译成“红旗-15”。反舰导弹方队倒是混进了一款外形神秘的新型号,但多年后才知道,那是第一款国产准超音速反舰导弹。最大亮点,还得数东风-31洲际导弹和那架崭新的“飞豹”轰炸机。
十年一刻,到2009年的国庆六十周年,情况有点意思。照理说这时很多先进型号已经服役,军迷都等着大饱眼福,可真正亮相的,依然偏保守。
99A主战坦克已经有了,但领头的还是99式。歼-10B、歼-11B这些大家呼声极高的飞机没有影踪,出场的还是歼-11和那组老款R-27ER导弹。幸好有空警-2000和空警-200首秀,才让那年的阅兵看点不至于太薄。
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总算放开手掏家底。之前2009年“该出现没出现”的几乎全来了。
99A坦克、AFT-10反坦克系统、PGZ-09双管高炮,战术与战略导弹梯队更是干货满满: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长剑-10A巡航导弹、东风-21C、东风-31AG洲际导弹…空中梯队虽然看不到歼-20,但歼-11B终于站了次C位。不过老军迷都知道,这可能是它最后一次露脸的高光时刻,因为歼-20、歼-16、歼-10C已经在路上了。
到了2019年国庆七十周年,这种“盛况”直接到顶格。那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装备最密集的一次阅兵。
陆军步枪从95系换到了QBZ-191,全员配发夜视仪,新军服、新装具一应齐全。装备阵列则是大换代:ZTQ-15轻坦、PCL-181卡车炮、PHL-191远程火箭炮。战术导弹有鹰击-18、鹰击-12B,防空导弹从红旗-9B到红旗-17A一字排开。
“新质作战力量”也来了个集中亮相:无侦-8高速无人机、攻击-2、攻击-11无人机,甚至还有有人第一次见的无人潜航器。
火箭军和战略导弹梯队更是亮瞎眼:东风-17高超音速、东风-100、东风-26、东风-5B、东风-41、巨浪-2,全都在那天压过长安街。
那一年,很多人记住的不只是武器,还有方阵里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连引用李大钊《青春》的军迷都多,一个形容——这是一个昂扬向上的大国,势不可挡。
如果把这几次阅兵连在一起看,会发现一条清晰的轨迹:中国的装备研发从未停过。
从早期三代装备半买半造,到完全国产,再到无缝跨进三代半和四代装备的时代,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没有断档。
而且,中国有个独特优势——工业体系完整、研发资金充裕、工程师队伍稳定,还有制度性保障。这些东西叠加在一起,就像武侠小说里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旦突破临界点,速度是指数级的。
所以,才会出现六年间看似夸张、实则水到渠成的飞跃。
很多军迷说,这就是进入了装备研发的“自由王国”。
什么意思?就是不再受制于关键节点,全链条自主可控,从战术思路到装备设计,可以同步推进,不用为了赶时间掩盖短板,也不用在外购和临时改造之间做痛苦选择。
而这次九三大阅兵,据不少知情人透露,仍有比外界想象更多的新型装备会在当天首次公开亮相。
以过往经验判断,真正的重磅惊喜从来不是提早放风的那批,而是典礼当天,在阳光下轰鸣驶过天安门时,那些第一次进入摄像机镜头的型谱编号。
从1999年的海军白浪花,到2019年的东风-17,从与人攀比到自己引领节奏,中国的阅兵,不只是展示军威,也是一次次把工业与科技能力写在马路中央的宣告。
所以现在有人感叹,这支军队仿佛换了个样子。其实它没停过脚步,只是走到今天,步伐更稳,也更快。
剩下的,就等9月3日当天,看看还有哪些“没听过、没见过、没猜到”的家伙,会在天安门广场掀起一阵钢铁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