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还是总统那会儿,有句话说得斩钉截铁:中国永远别想超过美国。
这话听着真提气,可余音还没散呢,自家后院先起火了。
前阵子,一向高傲的《纽约时报》竟在头版扔下一颗炸弹:“美国GDP已被中国超越,世界第二这个位置,我们坐实了。”
这可不是什么街边小报博眼球,这是美国媒体的带头大哥。平时总统放个一分的风,他们能吹成十分的彩虹屁。
能让这帮人亲口认怂,得是多大的风浪,才能把他们拍醒?是数字骗不了人了,还是他们手里那杆用了百年的秤,终于断了?
一把尺子两种命
过去这几十年,全世界谁胖谁瘦,都得用“美元”这把尺子量。可现在,这尺子好像有了自己的想法。
按美国人最爱用的算法,用美元直接换算,故事讲得还挺顺。美国GDP看着有29.1万亿,中国18.94万亿,差距大着呢,接着奏乐接着舞。
但只要换个镜头,天就变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早就拿着另一套算法——购买力平价(PPP)——在敲门了。
这套算法不看汇率耍了多少花枪,只看你手里的钱到底能买多少东西。
按这个算法,中国的经济体量早就到了30.3万“国际元”,占了全球近五分之一。
而美国,25.4万,妥妥的第二名。
说白了,前些年美联储一口气加息11次,美元指数跟坐了火箭似的,人民币汇率能不被动往下走吗?
这么一折腾,用美元计价的中国GDP,可不就“被缩水”了。
这就像用松紧带量身高,想让你矮,使劲一勒就行。
可你在北京上海走走,日子照过,工厂照开,工资照发。中国的家底子没少一分,只是在美元这面哈哈镜里,被照成了个矮胖子。
纸老虎和真功夫
这场“谁是第一”的嘴炮,远不是玩数字游戏那么简单。它掀开的,是中美两国经济完全不同的底裤。
美国的GDP,数字是漂亮,但水分也不少。
金融、法律、医疗,这些行业占大头,说白了就是钱在内部打转,左手倒右手,自己人赚自己人的钱。
最离谱的是,他们GDP里还有个“虚拟租金”项目。
啥意思?就是你就算全款买了房,统计局也能“假设”你还在给自己付房租,然后把这笔根本不存在的钱,算进GDP。
就这一项,去年就给美国“贡献”了2万多亿美元,占GDP的7%还多。
这富贵,也太纸面了点。
回头看中国,根基那叫一个稳。
制造业占GDP快30%,美国呢?11%。
这不是数字,这是实实在在的差距。连《纽约时报》自己都承认,中国的制造业产能是美国的两倍,光一个太阳能板,就占了全球八成的出口。
这种差别,就是生活里的“代沟”。
中国高铁跑了4.5万公里,占全球六成多;美国连像样的跨州火车,都还活在上个世纪的电影里。
中国5G基站铺了386万个;美国费了半天劲,刚过50万大关。
这已经不是快慢的问题,这是两个时代的问题。更别提量子计算专利、北斗导航这些硬核科技了,哪一样是靠吹牛吹出来的?全是一砖一瓦、一行代码干出来的。
谁的钱包鼓谁心里苦
宏观数据再大,最后还得落到柴米油盐上。
去年,美国上班族年薪中位数大概6.2万美元,中国是1.85万人民币。看着差挺多是吧?可账不能这么算。
就说一碗牛肉面,在中国卖15块人民币,到了美国就敢卖15美元。按汇率,价格翻了七倍多。
难道美国厨子的手速是我们的七倍?当然不是,是那边的生活成本高到吓人。
你拿着100块人民币,在中国超市能给一家三口买够两天的菜,有鱼有肉有水果。
可在美国,100美元扔进超市,购物车都填不满一半。新鲜蔬菜和肉贵得离谱,很多家庭只能靠冷冻食品过日子。
在旧金山,一对中产夫妇的房贷,能吃掉税后收入的四成。每个家庭一年花在医疗上的钱,平均高达1.86万美元。
赚得再多,也架不住四处漏风。
所以你看,中国人的储蓄率是33.7%,美国人只有可怜的4.6%。我们敢存钱,是对明天有底气。他们不敢存钱,是今天就让人喘不过气。
结语
所以,当《纽约时报》终于肯低下高贵的头颅,用“世界第二”来称呼自己的时候,不是它良心发现了,是现实的巴掌太响,再装睡就成真睡了。
说到底,这场关于经济怎么算的争论,背后其实是两条路的对决。
一条路,是靠金融泡沫和天量债务堆起来的空中楼阁。
另一条路,是靠制造业、硬科技和老百姓的安稳日子,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坚实大地。
世界银行的数据说,去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0%,美国只有11%。
事实已经摆在眼前,谁是引擎,谁在吃力,一目了然。
过去,他们用美元这张牌定义世界的强弱。今天,中国正用实体经济这把铁锤,一下下敲碎那面用嘴皮子筑起来的镜子。
未来的赛道上,比的不是谁的泡沫吹得更大,而是谁的根扎得更深,谁能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靠实力说话,这才是真正的大国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