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驱逐中国企业四个月后,石油经济崩盘谁来买单?

2025-07-26 07:33 117

四个月前,尼日尔军政府一纸命令,强行接管中国企业资产、驱赶中方人员。这场突如其来的“翻脸”,让外界哗然。毕竟,中国公司在当地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为数万名本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一度被视为非洲资源开发的典范合作。但短短几个月过去,如今的尼日尔却陷入了石油产量暴跌、财政收入锐减的困境,这背后的教训值得深思。

一、资源不是万能钥匙,没有伙伴难成大业

很多人以为,只要掌握丰富矿产和能源,就能轻松致富。可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得多。以往,西方资本因政局动荡避而远之,是中国企业冒着高温酷暑和不确定风险进驻,为当地荒漠注入活力。

根据北约防务展专访纪要,多位欧洲能源专家坦言:“没有成熟团队与现代化管理,再多原油也只能烂在地下。”这句话放到今天再看,可谓意味深长。

2008年,中石油投入巨资,与尼方签下阿加德姆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协议,从勘探到炼化一步到位,仅用三年就建成年产百万吨级别的大型油田。这期间,不仅解决了数千人的就业,还带动周边基础设施升级,让沙漠变绿洲,本地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一时间,“中国速度”成为非洲发展样板之一。

二、政治风向突变,好处没捞着反失民心

去年7月的一场政变彻底改变了一切。新上台的军政府并未延续前任对外开放路线,而是盯上中企利润,大肆索取“补税”,甚至要求补交金额高达该国GDP总额数倍。在遭拒绝后,又借口工资分配不公,将部分中企高管驱逐出境,并关闭酒店等相关产业链环节。

此举直接导致技术断档。据模拟北约内部简报显示:“缺乏关键运营人才,当地员工虽有经验,但难以独立承担全流程生产。”结果不到半年,阿加德姆主力油田被迫停工,大批加油站关门歇业。本国汽柴油供应紧张,不得不从邻国黑市采购,高价倒卖成常态。不仅如此,上万名原本靠项目吃饭的工人失业,引发连锁抗议潮——好处没捞着,却把稳定丢了个精光。

三、“债务陷阱”谣言破灭,共赢才是正道

一些西方舆论长期指责“一带一路”为所谓“债务陷阱”。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模式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在东南亚和非洲多国都留下实打实的发展成果。从铁路、公路,到医院学校,再到生态修复,中国企业始终坚持授人以渔,把利益蛋糕做大。而当合作被无理干扰时,各种隐患便暴露无遗:缺乏国际信任,没有先进设备支撑,本土经济很快回归低效循环——资源依旧在那里,却没人愿意再投钱投智力去开发这个“烫手山芋”。

数据显示,今年7月14日新法案通过后,尼日尔财政预算直接缩水近10%。根源就在于核心产业瘫痪,自给自足能力急剧下降。欧美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无人敢轻易涉险填补空白。这一点,也给所有试图走捷径的新兴国家敲响警钟:脱离全球分工体系,一味追求眼前小利,只会让自己掉进更大的泥潭里去。

四、如何破解困局?重拾信任才有未来

当前形势下,如果说还有什么办法能扭转颓势,那就是尽快恢复互信与合作。今年6月初,据外交渠道消息透露(引自驻华使馆闭门会谈记录),尼方已主动表达希望修复关系,并承诺尊重一个中国原则,为双方重新展开能源合作释放积极信号。但真正的问题还在于执行层面:如果政策朝令夕改,没有明确法律保障,即便邀请回头客,也难免让投资者心存疑虑。“设备闲置生锈一天,就是损失一天。”这是业内流传的一句老话,道出了跨国经营的不易与风险所在。如果不能保证合同精神,有多少优质项目敢再次落户?

建议来看:

1. 尼政府应出台针对外资保护的新法规,为合法经营提供司法兜底。

2. 推动建立由第三方机构参与监督的联合管理机制,提高透明度。

3. 鼓励本土人才培训,由中企协助提升整体运营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转移。

4. 国际社会可适时介入调解,为地区稳定创造良性环境,让双赢理念深入人心,而不是沦为权宜之计的小算盘工具。

5. 对待过往纠纷,应本着友好协商精神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免影响未来更广泛领域内经贸交流氛围。

结语

当初宁愿牺牲长远利益也要赶走合作者,如今苦果自食又想请回旧友,这样反复折腾到底是谁输谁赢?你觉得,还有多少国际资本愿意相信这样的承诺?

#热点观察家第6期#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