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CEO黄仁勋再次来华,其实大家都知道他的目标是什么,作为一个纯粹的商人,害怕丢掉中国的AI市场。
黄仁勋反复强调“中国是技术推动者,也是技术的领导者,不是单纯的消费市场”。
为了帮助中国市场更好地发展,他针对中国市场,生产了定制的H20芯片。
并告诉所有人:我们希望能继续合作”。
转头360创始人周鸿祎半开玩笑地说:"我们最近采购的都是华为的产品,H20会比较尴尬,有些企业嘴上喊着'离不开',其实是懒!"
一个是全球GPU(图形处理器)霸主,一个是中国网络安全巨头,前脚刚走后脚"拆台",难道真如老周所说,"我们早就不需要英伟达了"?
周鸿祎"拆台"
周鸿祎:去年还有企业找我哭穷,说'没英伟达A100,大模型训练得停摆';今年再看,同样的模型,用国产思元590跑起来,速度只慢,成本却降了!
这话不是空口白话。
要知道,2023年英伟达A100芯片因美国出口管制,在中国市场一度被炒到原价3倍,还得看"配额脸色"。
但今年情况变了,华为昇腾910B、寒武纪思元590、壁仞BR100等,性能纷纷追上甚至局部超越A100。
为啥企业突然"不怂了"?
说白了,不是英伟达变弱了,是我们变强了。以前国产芯片制程工艺落后、生态不完善,企业怕"卡脖子"只能硬啃贵的;现在国产芯片用上了7nm/5nm先进制程,配套的AI框架(比如百度飞桨、华为MindSpore)也能无缝对接,训练大模型、跑自动驾驶,基本"不挑硬件"。
据说某头部互联网公司去年为"保训练"高价囤了1000张A100,结果今年发现,用国产芯片替换后,同样训练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时间从30天缩短到28天,电费还省了30%。你说,换谁谁不"拆台"?
2020年美国出台芯片禁令,表面上是要"卡住"中国AI发展,实际上却成了最好的催化剂。华为海思被断供后,直接砸重金搞自研;寒武纪、壁仞这些创业公司拿到大把融资,专门对标英伟达产品;连传统的互联网大厂也开始自己设计芯片,字节跳动的云端推理芯片、阿里的含光800,性能一代比一代强。
英伟达真的"不可替代"?国产芯片现在啥水平?
很多人对英伟达的"迷信",源于它在全球AI芯片市场的份额,以及CUDA生态的"垄断地位"。
全球大部分的AI开发者用CUDA写代码,换芯片就得重写,成本太高。
但2025年,华为昇腾910B的FP16算力达320TFLOPS(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和英伟达A100的FP16算力(312TFLOPS)几乎打平;寒武纪思元590更狠,在特定AI任务(比如图像识别)中,速度比A100快。
百度飞桨、阿里通义等国产AI框架,现在能直接兼容国产芯片,开发者不用再"两条腿走路";更关键的是,国内大模型厂商(比如字节跳动、商汤科技)主动"站队"——他们训练模型时,会专门优化代码适配国产芯片,反过来倒逼芯片厂商改进性能。
说白了,英伟达的"不可替代性"正在被"国产替代"一点点啃掉。过去那种"只能买英伟达"的局面,现在变成了"可以选国产",未来很可能变成"更愿意选国产"。
但客观来说,国产芯片也不是全面超越了英伟达。在某些前沿应用场景,比如超大规模集群训练、高精度科学计算等领域,英伟达的H100、GB200这些最新产品仍然有优势。问题是,这些场景在整个AI市场中占比有限,大部分企业的实际需求,国产芯片已经能够很好地满足。
重要的是,中美科技博弈的大背景下,"可控性"成了比"性能"更重要的考量因素。企业宁愿用性能稍弱但供应稳定的国产芯片,也不愿意承担被随时"断供"的风险。
从"离不开"到"不想用"
五年前,那时候国产GPU连游戏显卡都做不明白,AI训练全靠进口芯片。但2020年美国出台"芯片禁令",断供高端GPU,反而成了"催化剂"。
华为海思、寒武纪、壁仞等企业被"卡脖子"后,直接砸钱搞研发:华为用了3年,把GPU架构从"公版"改成"自研达芬奇";寒武纪直接跳过14nm,用7nm工艺造出思元590。现在回头看,美国的"制裁"反而成了国产芯片的"催产针"。
华为在被制裁前,芯片设计能力主要集中在手机处理器上,AI芯片基本是空白。但制裁倒逼华为必须在AI芯片上自立自强,结果短短几年就推出了昇腾系列,从训练到推理全覆盖。
以前开发者嫌国产芯片"不好用",是因为软件适配差;现在国产厂商学聪明了——直接找大模型厂商"绑定合作"。比如壁仞和商汤签了独家协议,商汤的新模型优先在壁仞芯片上跑;寒武纪和阿里云合作,云服务器直接预装思元芯片驱动。生态起来了,开发者自然愿意用。
英伟达A100一片卖20万,国产思元590只要12万;关键的是,国产芯片支持"本地化服务"——半夜服务器出问题,国产厂商工程师半小时能到现场,英伟达得等48小时。企业算笔账:一年省的电费、省的停机损失,够再买100片国产芯片了。
从"被迫替代"到"主动选择",当你有了更好的选择,自然就不会再依赖过去的"唯一选项"。
国产芯片说'追上'英伟达,是真的吗?
答案是:还真不是吹牛。2025年7月,中国信通院做了场"实测PK":用同一组大模型数据,同时跑英伟达A100和国产思元590,结果显示,思元590在图像生成任务中速度快,视频分析任务中能耗低。
英伟达要是降价,企业还会换国产吗?
这个问题很现实。某AI公司老板的回答很有代表性:"以前英伟达贵,但至少'能用';现在国产芯片又便宜又能打,谁还花冤枉钱?就像手机,当年苹果卖5000觉得'贵但值',现在国产旗舰机4000,性能更好,谁还买苹果?"
价格战并不是万能的。当性能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时,价格优势就会被其他因素稀释。比如供应链稳定性、技术支持响应速度、定制化服务能力等,这些都是国产芯片的优势。重要的是,很多企业已经完成了技术栈的适配,换回英伟达的成本反而更高。
如果美国解除禁令,英伟达会不会卷土重来?
坦率说,这确实是个挑战。一方面,国产芯片已经"绑"住了企业——替换回去要重新适配软件、培训工程师,成本比继续用国产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尝到了"自主可控"的甜头——不用看美国脸色,技术迭代速度还能更快。就算英伟达回来,市场可能早不是当年的"买方市场"了。
欧洲、日本的一些企业开始关注中国芯片,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多一个选择"。
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国产芯片虽然在某些领域追上了英伟达,但在整体技术储备、生态建设、全球市场份额等方面还有差距。
国产芯片要想真正"扛大梁",还需要在更多维度上证明自己。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中国企业已经不再"害怕"选择。无论是出于成本考虑、性能需求,还是其他,国产芯片都成了一个"可行的选项"。这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
未来,或许英伟达还会来中国卖芯片,但中国企业只会说:"欢迎,但我们有更好的选择。"
才是"不再需要"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