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拿到“卫星通信”牌照,天地融合能给它带来多大增长?

2025-09-18 08:38 160

中国联通拿到“卫星通信”牌照,天地融合能给它带来多大增长?

(点击文末的《决胜龙虎榜》查看专栏,可看到笔者最近所看好短线股的分析点评)

说实话,这事挺有意思的。9月8日,工信部正式把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发给了中国联通——也就是说,联通现在可以做手机直连卫星的事儿了。这听着很高大上,不过换个更地气的说法,就是联通能把地面网络和天上的卫星连起来,把信号送到以前没法好好覆盖的地方:应急救援、海上通信、还有那些真偏远、基站不太能到的角落。

国家层面也给了个目标,到了2030年,卫星通信用户要超过千万。这目标看起来挺激进,但有迹可循:联通并不是临时起意。之前他们已经发射了几颗低轨卫星——联通星系01到04星,为低轨物联通信准备了基础设施。如今牌照到手,联通能把这些卫星和现有的地面资源、用户基础结合起来,做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天地融合服务。

那这事儿到底值多少钱、能给联通带来多大增长?说白了,机会是有的,但也不是马上就能变成巨额营收。先看优势:联通本来就有庞大的地面网络、亿级用户和大量企业客户,这些都是天然的流量和销售渠道。卫星通信可以成为一种“补充覆盖”和“应急保障”能力,特别是在海事、能源、矿业、边远乡村、应急救援这些场景里,付费意愿和单用户价值普遍高,企业级客户更愿意为靠谱的覆盖和服务买单。

再看看市场空间。随着低轨星座建设加速,手机直连卫星技术逐渐成熟,终端成本在下降,相关场景需求在增加,估计未来几年里这块业务能做出数十亿到上百亿的市场规模——如果联通在产品、定价和生态上都做得好,长期看确实有望贡献可观的增量收入。不过,要说几百亿、甚至更多,那得看竞争格局、商业模式能不能规模化,以及其它运营成本和监管政策如何配合了。

说说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是竞争。国内外都不缺卫星通信玩家,巨头和新创公司都在布局,频谱、星座资源、终端适配、生态合作都要竞争;其次是技术与成本问题:低成本的用户终端、可靠的空天地无缝切换、以及高质量的服务保证,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全解决的;最后是商业化节奏:从先有试点到大规模应用,中间需要很多商业模式实验、定价试错和场景培育,短期内回收成本的压力会比较明显。

具体到联通,它有几条可行的路径:一是把卫星通信做成“差异化能力”卖给企业用户,特别是海事、能源、应急和政府项目,这类客户单价高、需求刚性强;二是把卫星连网当作“保险”或“补充覆盖”卖给个人用户,例如在偏远地区、乡村或户外运动场景作为付费增值服务;三是和手机厂商、终端厂商合作,把手机直连卫星的功能写进终端中,形成更大的用户覆盖面和生态绑定;四是与政府、应急部门深度合作,承担重大活动或灾害应急通信任务,既有社会责任也能打开收入来源。

总体来看,天地融合战略确实能成为联通继5G之后的一条重要增长曲线,尤其在企业服务和特殊场景通信上潜力更大。关键是要把牌照、星座、地面网络和服务能力联动起来,形成闭环的商业模式。只要联通能把技术落地、终端普及和场景商业化同步推进,这项业务有望在未来几年逐步放量,并成为稳健的营收新来源。

当然,市场上没有保证,监管、竞争和技术演进都会带来变量。对投资人或行业观察者来说,关注点可以放在几个维度:联通的终端生态建设进展、与行业客户的落地案例、商业化定价策略、以及后续是否有更多外部合作或并购来加速能力扩张。这些都是决定这条新增长曲线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

总之,联通拿到牌照是个重要里程碑——从“能做”变成了“可以正式大规模做”,接下来就是看怎么把这张牌打好,把天上的能力和地面的用户、服务、生态真正融合,变成持续的营收和竞争优势。时间会给出答案,但短期内我们至少可以期待看到更多试点、更多产品形态和更多面向企业与特殊场景的商业合作。

(点击上方的《决胜龙虎榜》查看专栏,可看笔者短线股的分析点评,可单篇订阅,亦可按月订阅)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