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一等功臣隐姓埋名44年,孙子参军被拒,无奈之下亮明身份

2025-09-18 10:29 166

志愿军一等功臣隐姓埋名44年,孙子参军被拒,无奈之下亮明身份

一位志愿军英雄默默无名44载,立下过一等功却从不张扬。后来,他的孙子想去当兵却被拒绝,实在没办法,他才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1999年年初,湖北有位老爷爷,拄着拐棍,一瘸一拐地走到民政局。他穿得简简单单,脸上皱纹很多,脚上那双旧军鞋都穿了快五十年了。谁能想到,这位不起眼的老人家,竟然是湖北唯一参加过抗美援朝还立了一等功的英雄?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立下大功的英雄,竟然默默无闻了44年。他这次来,就有一个心愿,想让孙子去当兵。可奇怪的是,为啥这位一等功臣的孙子想去参军却不行?他的那些英雄事迹,又为啥这么多年都没被提起呢?

一、说说英雄小时候的故事

大家都说,年轻人里容易出英雄。但谁又能猜到,这位立下大功的英雄,小时候却过得非常不稳定,四处漂泊。

1927年冬天特别冷,在湖北咸阳的石溪村里,有户农家响起了小宝宝响亮的哭声。这个小家伙就是刘祚坤,不过他来到这个世界,并没能让这个穷困的家庭多开心起来。

你们家的娃,真是挺不容易的!村里老一辈的人老这么说。

1932年夏天,鬼子闯进了石溪村。刘祚坤的爹妈不肯给日军指路,结果被日本兵当场杀了。当时只有五岁的刘祚坤,躲在草堆里,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这娃儿可咋整呢?”村里的乡亲瞅着孤零零的刘祚坤,都忍不住直摇头叹气。

村里的人心都挺善,这家给顿饭,那家给件衣服,刘祚坤就这么被大家拉扯大了。刘祚坤打小就明白事理,老是不等人说就主动去帮村里人忙活。

这娃,干啥都挺利索,就是没人给他传授个技术活儿,挺让人遗憾的。邻居们都这样感慨。

这话儿飘进了村里木匠刘大爷的耳朵。有天,刘大爷正忙着给人打造桌椅呢,一抬头,瞧见刘祚坤在一旁瞧得发呆。

“小伙子,想不想学做木工啊?”刘大爷问。

“当然想啦!”刘祚坤毫不犹豫地回答。

于是,刘祚坤成了刘老汉的徒弟,开始学习手艺。从那以后,村里人经常能瞧见这一幕:刘老汉在前面忙活,刘祚坤就跟在后面,帮他递递工具,抬抬木头。

“大哥,这个木头的凹凸连接部分该怎么安装啊?”

“大哥,挑这木头有啥讲究不?”

刘祚坤老是有问不完的问题。

转眼间三年已过,刘祚坤做木工的手艺在村里渐渐传开了好评。大伙儿都说:“刘祚坤家打的家具,那叫一个牢靠!”

不知不觉间,1945年来到了,刘祚坤满了十八岁。刘老汉师傅瞧着他出息了,便张罗着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

“建平那家的女儿爱玉,长得漂亮,脾气又好,最关键的是,还特别勤劳!”刘老汉跟刘祚坤讲道。

于是,十六岁的彭爱玉便成了刘祚坤的妻子。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感情特别好。从1949年起,他们先后迎来了三个可爱的儿子。

新中国成立后,刘祚坤得到了一块田地。白天时候,他在田里忙着耕种;到了夜晚,就动手做些木匠工作来赚点外快。生活虽然简单朴素,但好歹能填饱肚子了。

“等钱存够了,就给儿子们建新房!”刘祚坤老是这么念叨。

但在1951年的冬天,石溪村传来了个消息:美军都快到鸭绿江那边了。刘祚坤一听,立马放下了手里的锯子。

“我决定去当兵啦!”刘祚坤告诉妻子。

“但是……”彭爱玉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我爸妈被日本侵略者害死了,我可不能让我的孩子们再受这种罪!"刘祚坤话音刚落,就赶紧去报了名,当了兵。

二、在战场上,他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

刘祚坤头一回想去当兵,可惜因为眼睛有毛病没成。但他不服气,到了1952年,他又去报名,这回终于当上了兵。那时候,指导员对新入伍的战士们讲:“你们得戴着大红花风光回家,可别灰溜溜地只拎着鞋回来。”这话,刘祚坤时刻铭记在心。

一到朝鲜战场,刘祚坤就被安排到了兵站做事。好多战友都觉得在兵站没啥大功可立,但刘祚坤干得非常起劲。白天忙完手头的活儿,他就动手修修补补,用他做木匠的手艺,把门窗修好,仓库也整理得井井有条。

“刘祚坤这小子可真有两下子!”连长瞧着他的表现,总忍不住这样称赞。

有一次,刘祚坤在仓库里转悠时,发现了一堆被认为没用的旧东西。战友们都觉得这些东西没指望了,但刘祚坤却站出来说要试试看整理一下。结果,他一个人埋头苦干了整整三个月,硬是把这些废旧物资整理得满满当当装了六个火车皮。

“这些东西可都是国家的东西呢!”刘祚坤跟战友们讲道。

1953年4月26日晚上,那可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刘祚坤当时在山洞里守夜,看着六节装满航空汽油的车厢。这些汽油是从苏联那边运过来的,在当时战场上,它们的价值比金子还要高呢。

半夜里,美国军队的轰炸机出其不意地来了。一颗炸弹正好砸在一节车厢上,立刻火光冲天。看到这一幕,敌机开始猛烈开枪,想把这批东西全给毁了。

“这些汽油可不能浪费了!”刘祚坤毫不犹豫地冲进了火堆。

那时候的场面吓得人心惊胆战:上面有敌机在疯狂扫射,下面则是熊熊燃烧的大火,耳朵里充斥着汽油桶爆炸的巨大响声。刘祚坤孤身一人跑到车厢那儿,拿铁锹使劲儿砸开车门,然后开始把油桶一个个往下推。

一桶接一桶,汗水混着烟灰让他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可他还在硬撑。就在这时,一个油桶不偏不倚砸到了他的左脚,血一下子就冒了出来。但刘祚坤好像压根儿没觉着疼,仍旧忙着救人。

不一会儿,一名朝鲜人民军的士兵也跑来帮忙救人。他们俩合作得很好:刘祚坤在车厢上费力地滚动油桶,而他的战友则在下面稳稳地接住。每当敌人的飞机冲下来开枪扫射,其他人都赶紧跑进防空洞躲起来,唯独刘祚坤还是坚持站在车厢上不动。

“赶紧下来吧!”战友们招呼着。

“再搬几桶过来!”刘祚坤大声喊着,嗓子都已经喊哑了。

最后,大家齐心协力,救下了三百多桶汽油,刘祚坤一个人就搬了八十五桶。等所有汽油都安全放好后,刘祚坤才发现自己身上到处都是伤。他对赶到的领导说:“我没让汽油出问题,没白让党和人民相信我。”说完这句话,他就昏过去了。

第二天,朝鲜人民军特意派来了两位军官探望刘祚坤。他们见到刘祚坤浑身是伤,躺在设施简单的医务室里,不禁都心疼得眼眶湿润了。

1954年,刘祚坤因为表现出色,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门特别授予了一等功,他成了全国99名获得此殊荣的英雄里,湖北省的独一份。在平壤的表彰大会上,他还很荣幸地见到了朱德元帅和金日成首相,两位领导人都对他非常亲切。

但刘祚坤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战友们好奇他为何敢冲进火里,他只是淡淡回答:“那是老百姓的东西,我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它被烧掉呢。”

三、家族里那些不经意间被曝光的往事

在平壤的表彰大会上,有个小故事不怎么被人提起。那会儿,朱德元帅瞧见了刘祚坤,特意把他拉到身边,亲切地打听起他的老家来。

“朱德元帅问,你是湖北哪个地方的?”

“领导好,我来自咸阳的石溪村。”刘祚坤站得笔直说道。

朱德元帅听了之后,嘴角上扬笑道:“我以前在那儿住过,那儿的老百姓真是热心肠!”

说起来,大革命那会儿,朱德大将军曾在石溪村周边安顿过。那时候,村里头的老书记还给朱德大将军捎去过粮食,巧的是,这位老书记正是刘祚坤的远房叔叔。

“你那位堂叔身体还硬朗不?”朱德元帅关切地问。

“他……他已经不在了。”刘祚坤哽着嗓子说。

朱德老总听完沉默了好一阵子,然后拍了拍刘祚坤的肩说:“你家为了革命,失去了不少亲人啊。”

这次聊完没多久,金日成首相特地走过来和刘祚坤说了会话。那时候宴会厅人多得很,可金日成首相还是特意挤过人群,站到了刘祚坤跟前。

“这位朋友就是在火里抢救石油的大英雄吧?”金日成首相边说边亲自给刘祚坤斟满了一杯酒。

有个志愿军战士站起身,对金首相说道:“您可能不太清楚,刘祚坤同志不光保护了油料,还干了许多其他的好事呢。就说上个月吧,他看到水库被炸毁了,部队修堤坝正缺扁担,他带着伤,一天之内竟然做了二十条扁担出来。”

金日成首相听完不停地点着头说:“这样的同志,朝鲜人民会永远记在心里!”

宴会散了之后,刘祚坤的伙伴们才晓得一件事儿。那天夜里他去救汽油的时候,不光是油给救出来了,他还从大火里抢出一份超级重要的文件。那文件烧得就剩一小角了,可对当时的打仗来说,可宝贵着呢。

“他从未向任何人炫耀过这份功劳。”他的连长说道。

在平壤的时候,刘祚坤碰巧遇见了几个同乡人。他们几个以前都在战场上出过力,有过不小的贡献,但聚在一起聊天时,从不炫耀过去的战功,只是谈着家乡的新面貌。

“石溪村现在已经有电了。”一位村民高兴地说道。

“对啊,我离开那会儿,家里还在点煤油灯呢。”刘祚坤说道。

这些日常的聊天背后,藏着他们对老家深深的想念。尽管他们在外国闯出了大名堂,但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个生他养他的故乡。

在离开之前,朝鲜方面想给刘祚坤一些额外的奖金,但他客气地拒绝了。他说道:“我们来这儿是为了支援朝鲜人民,不是为了拿好处的。”

刘祚坤以前的事情,他从没跟别人说过。直到很多年后的战友聚会,他才慢慢把这些往事吐露出来。还有好多故事,也许就一直埋在那些老兵的心里,再也不会有人知晓了。

四、回家后过着平平凡凡的日子

1956年春天,刘祚坤一拐一拐地走回了石溪村。村里本想帮他找个城里的差事,还说要给他一间屋子住呢。

“我就想回乡下,种种地,当当木匠。”刘祚坤跟来看望他的领导说道。

领导又尝试说服道:“你是个大功臣,按理说应该...”

“我就是个种地的老百姓。”刘祚坤插话道,“我认识的字没几个,还是回村里踏实干活好。”

回到村子里,刘祚坤把立功的证书和奖章都藏进了箱子里。从那以后,村里人都晓得他是个打过仗的老兵,可没人知道他在战场上立过大功。

村里有个荣誉本记录了他的名字,但翻开细瞧,上面仅仅写着“去朝鲜打过仗”这么几个字。刘祚坤从来不跟任何人炫耀自己的战功,就连亲儿子都不清楚老爸其实是个大英雄,立过一等功。

“老爸,你当年在战场上是做什么工作的呀?”儿子好奇地问。

“我就是负责后勤方面的事儿。”刘祚坤常常这么说。

1957年,政府有人到了石溪村,说是要给刘祚坤找个活儿干。村里头想推他做副村长,可县里面又觉得他去武装部工作更合适。

“我觉得还是回去种地更适合我,我在种地这方面可是老手了。”刘祚坤说道。

领导们拧不过他,就安排他到农具厂做了个副头头。到了农具厂,刘祚坤使出了自己的木工本事,领着大家一起改良农具,好让农民们劳作时少费点劲。

但好景转瞬即逝,三年艰苦岁月悄然而至。不少干部都琢磨着怎么给自己多捞点粮食,而刘祚坤呢,他和普通工人没啥两样,每顿都是喝着稀粥,就着咸菜。

有一次,厂里杀了猪分肉,领导给自己多分了些。刘祚坤心里不舒服,直接就跟领导当面理论起来。

“你嘴咋那么大呢?凭啥要多给你分?”刘祚坤直接对着领导喊了出来。

这一闹,把工作给闹丢了。刘祚坤只好回到农村,当上了生产队的领头人。

当队长真不是件轻松事。那时候大家都爱夸大其词,上面总催着报高产量。可刘祚坤是个实在人,硬是一点儿都不肯多凑数。

“你对工作咋这么不上心呢!”领导责备他说。

“我实话实说。”刘祚坤硬气地回答道。

结果,队长这个职位也没得当了。刘祚坤只好又回到了农田,继续当起了农民。有空的时候,他就给村里人搭把手,修修破损的房子,补补旧家具。

村里人都夸老刘:“他的木工手艺,依旧是一流的棒。”

时间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溜走了。刘祚坤的左腿越来越不舒服,可他从来没跟单位开过口。每个月领的那点儿补助,他都攒着,打算将来给儿子办婚事用。

他的军鞋穿到底都磨破了,却还坚持不换新的。老婆看他这样心疼得不行,就悄悄去供销社给他买了双新鞋子回来。

“这双鞋还能凑合穿呢,别白花钱了。”刘祚坤说着,又把新鞋子塞回了柜子里。

转眼间,四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村里的人慢慢忘记了他当过兵的事情,只记得他是个手艺高超、性格固执的老木匠。如果不是为了孙子的当兵梦,可能他那段英勇的历史会一直尘封下去。

五、荣誉再次闪耀人间

1999年那天一大早,石溪村里就流传开了新消息:刘祚坤打算领着孙子,一块儿去镇上的征兵处登记报名。

“老刘这家伙,这么大岁数了还不消停。”村里头大家都在嘀咕。

刘祚坤的二孙子刘建光,起初对当兵没啥兴趣,但架不住爷爷的再三劝说,就勉强同意去尝试一下。到了体检那天,刘建光竟然一项项检查都顺利通过了。

“就等着他们来告诉你消息啦。”负责征兵的工作人员说道。

然而左等右等,一个月的时间眨眼就没了,征兵的名单一公布,刘建光愣是没找到自己的名字。一打听才明白,原来名额都被那些有门路的人抢占了。

“为啥这样?”刘祚坤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我现在就去民政局问明白!”

于是,刘祚坤拄着根拐杖,手里拿着几张旧得泛黄的奖状,一瘸一拐地走到了民政局。当工作人员提出疑问时,他从那个已经磨破了边的斜挎包里,拿出一叠同样泛黄的奖状来。

“瞧瞧,这是啥玩意儿?”刘祚坤把证书往桌上一放。

员工仔细一瞅,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这一展开,真是不得了:头等功劳的奖状、朝鲜给的二级勇士奖章、还有朱德大元帅亲自批准的表扬书......

“您……您是那位大英雄吗?”工作人员的声音颤抖着问。

这事儿没多久就传遍了县城和市区。隔天,市里的领导们就匆匆赶到了刘祚坤的家里。一瞅见他家那破旧的茅草房,还有他身上满是补丁的衣服,领导们的眼眶都湿润了。

“老英雄,真是难为您了!”领导感慨道。

没多久,刘建光就收到了参军的通知。而且啊,上头还打算让刘祚坤去疗养院安享晚年呢。

“我就待在村里,哪儿也不去。”刘祚坤还是那副倔脾气。

1999年9月份,石溪村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这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邀请函,信上说:“邀请一等功臣刘祚坤同志到北京参加国庆庆祝活动。”

“爷爷,您可真是立了大功啦!”孙子刘建光由衷地说。

刘祚坤咧嘴一笑,说:“我其实就是个平凡的士兵,那些牺牲的兄弟才是真正的英雄。”

刘祚坤在动身去北京前,专门拐去裁缝铺了一趟。他挑了块布料,请裁缝帮他做了个新兜子,好用来装那些已经泛黄的奖状。

“这次,可得实话实说了。”刘祚坤讲道,“得让孩子们明白,咱们现在安稳的日子是怎么得来的。”

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上,刘祚坤站得笔直,跟以前在朝鲜战场上时一模一样。这回,他决定不再低调,要把自己的功劳说出来。他想告诉大家:即使在和平的日子里,也有这样一群无名英雄在默默奉献。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