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中国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国共内战风头正紧,解放军凭借民众的支持和卓越的战斗力,接连战胜了国民党军,逼近长江之畔。国民政府的败势已显,最高层之间围绕未来中国的走向,展开了激烈的博弈。正是在这一关头,关于“划江而治”、南北分治的方案成为讨论焦点。
遥想1946年,抗战胜利的喜悦还未消散,新的炮火却已在延安点燃。国民党军队突然进攻陕北根据地,一度令全国再次陷入动荡。毛主席目睹旧盟友反目,发出质问:“这是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野蛮行为!”自此,华北、华南战场硝烟四起。解放军凭借强大的韧性,在多次关键战役中逆转局势,到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的军事优势已不复存在。连陈诚都不得不感叹,此役败局已定。
三大战役的爆发,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崩溃。短短几个月,平津、辽沈、淮海相继告捷,解放军如破竹之势,国民党丧失了数百万兵力,北方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此时,国民党内部党争加剧,蒋介石被迫退位,桂系代表李宗仁临时执掌大权,试图通过谈判为国民党保留一线余地。
就在国民政府摇摇欲坠之际,如何处理长江流域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议题。主张“划江而治”的方案,在国民党高层引发强烈兴趣。他们希望能够把持经济实力雄厚、人口密集的南方,以图卷土重来。李宗仁更是直言,保住东南半壁就意味着希望尚存。在谈判中,代表国民党利益的刘仲容极力鼓吹长江“天险”的不可逾越,甚至夸下“胜率一百比一”的海口。
毛主席对此不为所动。他坚定地表示,绝不接受南北分治方案,“让我们不过江?这是不可能的!”毛主席充分认识到,如果顺应分治建议,中国将陷入长期对立与混乱,统一和复兴的梦想难以实现。他果断下令全线过江,坚决要彻底解放全国,不做虚伪的“仁义之师”。
这种坚决源于对民族前途的清醒判断。聂荣臻曾回忆,毛主席站在国家利益角度,捍卫了统一格局,避免了苏联在朝鲜和德国那样的战略错误。结果,解放军很快越过长江,接连夺下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将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据点一一拔除。
这场历史决断,也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作为国际共运的重要力量,苏联对于中国局势有着自己的考量。斯大林明确支持“划江而治”,并频繁劝说毛主席接受分裂方案。苏联在冷战初期着力保护自身在东北亚的战略利益,希望借“北中国”作为缓冲。这一策略,既制衡了美国在远东的扩张,也加强了苏联在地区的主导地位。倘若中国真的南北分裂,苏联自然可以稳操北方的影响力,而军火和创伤则由中国承担。
毛主席却毫不动摇。他认为,国家必须实现统一,不能沦为外来势力角逐的棋子。如果分治,内战势必延续,南北对峙将使民众无法安居乐业,中国的复兴也将被彻底阻断。毛的立场极为明确“我们必须过江!”“我们绝不做宋襄公的仁义之师!”
1949年春,毛主席亲自前往战前指挥渡江战役,并且再次重申:只有收复全中国,革命事业才能取得最终胜利。解放军随即发动强势攻势,一举攻克南京、上海、武汉等要地。国民党残余势力在南方各地溃败,逃亡海外,中国大陆实现了久违的统一。
苏联多次派员干预,希望中国接受分裂局面,但毛主席始终以“中国的利益”为核心,坚决顶住外部压力。全国人民也在此背景下团结一心,支持统一大业。至10月1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新的时代,天安门上确认了新中国的诞生。
渡江战役成为转折点。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短短二十余天突破长江防线,接连收复华中、华南、西南重镇。南京光复,上海解放,武汉告捷……到年底,广州、重庆、昆明陆续成为新中国的版图。至1949年12月,国民党残部全部撤离,中国大陆的统一终于实现。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四分五裂、内战频仍的旧中国彻底告别舞台。中华民族第一次以全新的姿态实现了国家的完全整合。这个历史性的决策,不仅终结了动荡与分裂,也为国家蓄积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发展动力。新中国让亿万中国人团结在一面旗帜下,民族复兴之路由此开启一个统一、强盛、充满希望的中国,终于整装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