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抗美援朝战争中哪段战史最难研究,连普通的军史专家都不太愿意碰,那得首推第五次战役。为啥难研究、不愿研究呢,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点:
在第五次战役里,人民解放军自组建后首次出现整师编制的部队被敌人全歼的情况。人们常说,胜利的战役容易讲,失败的战役却难说,所以大家通常都不太愿意提及。
二是为什么战役中设定的那些作战目标,一个都没能实现呢?通常我们听到的都是战斗如何成功达成目标的故事,可那些没达成目标的战斗,却往往被避而不谈,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不再提起了。
三是为何在战役打响前,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种过度轻视敌人的氛围?这种心态又是如何迅速扩散开来的呢?要知道,我们的将领向来都是谨慎对待敌军、深入分析敌情的,突然说我们的知名将领轻敌,这显然有点不合常理。
四是战役指挥在志司总部、兵团以及军这三个层级间,都或多或少暴露了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究竟要客观剖析还是简单略过,这并不容易拿捏。
五是战争形势骤变,原本百万大军进攻的态势,转眼间变成了全面被动防守,这战局咋就突然变成这样了呢?要把这场战争里这种像戏剧一样跌宕起伏、突变无常的情况讲清楚,就算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地剖析。
第六点,战役后期突然冒出了芝浦里、华川、铁原这三场阻击大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要知道,阻击战一般都是被迫进行的防御战。那该怎么看待15军、20军、63军参与的这三场阻击战呢?把铁原阻击战说成像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里那样,似乎和真实战史不太相符吧!
第七个问题是,第五次战役到底该怎么定义呢?它是打赢了,还是打了个平手,还是说其实打输了?就连彭德怀自己,对这场战役的看法和评价,在不同时候也是不一样的。现在,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到底该怎么给它下一个最终的判断呢?
上面只是列举了第五次战役里一些不太好说清楚的典型问题。既然知道这些内容不好讲,那帅克为啥还要做这个专题系列呢?
军战史研究得有勇气去深挖那些藏在深处的问题,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我们咋就不能大大方方、客观公正地聊聊这些有争议的战史呢?拿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亮出明确态度,这应该是军战史研究者现在最该扛起的责任。
二是当年那些带兵打仗的将领们,每打完一场仗都会认真复盘,把经验教训都理得清清楚楚。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粟裕这些名将的作战总结,个个都是这么做的。因为真正会打仗的统帅,都懂得从失败里找问题,每打一场就进步一点,最后越打越顺手,越打越有章法。
三是针对第五次战役,争议和谣传都不少,这给现在的军事历史研究添了些乱子。所以,把事实弄清楚,纠正些错误说法,再给军事爱好者们带来些真正的见解和新知识,这事儿挺有意义的。
再补充一句,用自我反思的方式做这样的专题,免不了会有人提出疑问甚至批评。比如探讨180师失败的原因,就绕不开60军军长韦杰和3兵团副司令王近山。以前我写过好几篇夸王近山打仗勇猛、不怕硬仗的文章。但这次做专题,又得分析王近山在第五次战役指挥上的不足。这涉及到一个治史应有的基本态度,那就是要尊重事实。
对于那种自我反省式研究可能引发的讨论,帅克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了。大家想想看,帅克什么时候跟持不同看法的人红过脸?毕竟,跟人硬碰硬或者总想着改变别人的想法,既不聪明也很难实现。只有当一个人自己多翻翻档案资料,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他自然就会调整自己的看法,甚至会为自己之前攻击别人的行为感到幼稚可笑。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