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曾提到,到了大概五十岁左右,就是该拼搏的年纪。
他刚在九三阅兵的现场亮相,不到二十天后,又凭借一场发布会再次让人眼前一亮。
从码农变身创业者,这次,雷军用实际行动让世界再次认识了他。
1
没人料到,这位曾被贴上“组装厂老板”标签的企业家,会在短短几年内实现高科技转型,来个华丽的转变。
9月3日凌晨3点,雷军提前赶到天安门广场等着阅兵,现场照片里,他坐得端端正正,表情也很平静,完全没有成名后那种得意洋洋的样子。
这已经不是他头一次亮相阅兵现场了。
早在2019年,雷军就曾作为方阵代表,乘坐彩车亮相国庆阅兵现场。
这一次,他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携带着小米这几年在硬核科技领域的集体创新成果,终于赢得了国家的认可。
他身后,小米公司也在默默无闻中逐步颠覆大家的固有看法。
9月25日,小米17系列正式亮相。
雷军在发布会上一开口就说,小米这些年经历的“大变化”,其实现并不是碰巧撞出来的,而是五年前一次“直击心灵”的深入反思之后,才下的决策。
那会儿,小米已经登上了世界500强榜单,年收入也超过了2000亿,对于外界来说,简直就是科技行业里的佼佼者。
他心里其实藏着满满的不安,那些说他“只懂营销”、“没有真本事”的话,成了内心拉扯的源头。
面对苹果、三星、华为这些行业的领头羊,雷军心里知道光靠性价比,恐怕撑不了未来十年。
因此,他带领团队做出了两个几乎“破釜沉舟”的选择——自主研发芯片和涉足造车行业。
要从手机制造商变身为硬核科技企业,可不是换个名字这么简单,而是要推翻之前的成功套路,重新夯实基础。
雷军提到,小米几乎把所有的底牌都押上了,这样的豪赌在商业圈里可不多见。
他用比喻说,造车和造芯就像家里的两个孩子,想同时让两个孩子上大学,那压力挺大的,不过他还是决定在五十岁这个年龄,再次迎接挑战。
2021年,小米正式宣布涉足汽车行业,经过三年的准备,首款车型SU7终于亮相。刚一上市就成了热卖款,订单数远远超出市场的预期。
紧接着,小米再出新招,带来了他们的首款SUV,叫YU7。在智能出行这块赛道上,一下子就站稳了脚跟。
那会儿,小米玄戒芯片项目也渐渐有了眉目,研发总投入已经突破135亿,团队规模也超2500人。预计到2025年,专项资金还会再投入超过60亿,气势挺足的。
这不光是个单一的突破,而是一场企业体系层面的大变革。
在这场变革的背后,雷军可不是独自一人扛着,而是换了个思路,招了九位新鲜血液,补充了公司核心的中坚力量。
除了他和那两位老战友依然坚持在一线,其他的全都换了一轮,这样的管理调整,真是少见的企业家敢尝试的。
2
其实,比起发布会来说,最让人信服的,还是产品自己。
小米17系列作为小米转型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在多个技术层面上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提升。
这款手机在全球首次亮相时就搭载了高通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最大主频冲到4.6GHz,可以说是目前市面上最顶尖的移动芯片之一啦。
它配备了7000mAh的大容量电池,官方测试显示,连续播放视频达12个小时,续航表现比大部分主流机型都要强得多。
散热系统这次真是玩出了新花样,首次推出立体环形冷泵,效果可是传统VC结构的三倍,甚至比同期的iPhone还要强不少。
屏幕的亮度能亮到3500尼特,而且用了咱们国产的M10发光材料,红色发光的效率也是第一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影像系统也全面提升,装备光影猎人950大底传感器,搭配三颗5000万像素镜头,在这么小的旗舰机里实属少见。
这次,小米不再是跟着别人跑,而是用硬件话语权告诉大家:我们已经到了。
雷军这次年度演讲之所以说是“变革”,不仅仅是因为那些产品和技术的突破,更是因为他自身身份的彻底转变,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十四年前推出小米1起,雷军就不想当那种只会喊空话的生意人。
当年雷军靠一部小米手机,打破了高档机型一统天下的局面;如今,他又打算靠芯片和汽车,重新塑造行业的格局。
一路走来,雷军差不多算是自己亲手摸着石头过河的。
他对失败没啥遮掩的,曾在金山“盘古项目”遇挫差点打退堂鼓,之后才在求伯君的挽留下坚持把WPS做完。
2010年,小米成立,雷军靠价格实惠抢占市场,还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产品,一点点把这家公司从起步阶段带进了世界500强。
正当大部分人觉得雷军可以就此安心退休时,他却决定把十年的积累再次投身到未知的领域。
这份精神,现在用普通的逻辑很难说得清楚。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能再次赢得国家的认可,在阅兵观礼台上亮相,与全国顶级代表们并肩而立。
对他来说,那不单纯是一次仪式,更像是对过去付出的一种认可和鼓励。
3
雷军和董明珠曾经闹出了那个著名的“十亿赌局”,大家都在瞎猜五年内小米的营收能不能赶超格力,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话题。
2018年的赌局到头了,小米略微落后一点,但到了2019年就成功反超过去了。
更关键的是,这五年里,小米的营收猛涨超1400亿,而格力只增加了800亿,从增长的趋势来看,小米已经表现出更强的动力。
董明珠没料到的,不仅仅是雷军后来反超,更是他在科技领域里的深耕细作和逆转局势。
如今,距那场赌约也过去好几年了,雷军早就不再纠结输赢的问题了,他更在意的是,小米到底能不能站稳在真正靠技术自主的高地上。
这几年来,他的“造车”和“造芯”几乎一同步在推进,外人关注的是项目的进展情况,他自己则在思量企业的长远命运。
就算有人觉得他是在“离题”或“不走正道”,他也依然坚持往前走,没打算停下来。
就像他在演讲结尾提到的:小米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小米了,我们不仅仅是做产品,更要成为技术的开拓者。
从 coder 到创业者,从 WPS 到小米,从小米1到SU7,一路走来,从质疑声中开始,最终赢得了国家级的认可。
雷军每走的一步,虽然低调,但都是扎实稳健。
眼下的小米,不再只是“经济实惠手机”的代表,而变成了中国科技崛起的一个缩影。
雷军用自己的办法,向大家展示了啥叫真正的实干家劲头。
结语
雷军凭借那场谈“变革”的演讲,为咱们中国的企业家们树立了一个新样板。
他不是为了博得掌声,而是为了争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