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刚刚在2025年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和支出法案,气氛一下子变得剑拔弩张。财政部为了弥补赤字,准备大举发行短期国债。华尔街和美国财政部之间,仿佛一场无声的较量已经开始。
法案一落地,市场神经立刻绷紧。短期国债的收益率,2025年6月那几天里,明显开始往上飙。大家都在揣测,这是不是新一轮债务风暴的前奏。
过去几个月,投资者还在担心30年期长债的抛压。现在风向突然转了,所有目光都盯在短期国债。前端利率曲线,成了市场的新焦点。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给出的数字,摆在那儿。2025到2034财年,这场法案要让美国多出3.4万亿美元赤字。财政部背上了巨大的筹资压力。
短期国债成了政府的“心头好”。一年期以内的国债收益率虽过了4%,但比起十年期的4.35%,还是低不少。眼下利息都快压得政府喘不过气,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不是偶然的选择。特朗普本人2025年多次表达了对短期票据的偏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公开说,现阶段加大发长期债券没意义。
短期融资不是无敌金身。短债利率看着低,但明天的成本谁都说不准。只要通胀或者其他风险冒出来,短期国债的融资成本随时变脸。
有投资经理就提醒过,用极短期票据填赤字,风险一直在那儿。从加拿大到纽约,债券市场的人其实都明白这个道理。市场看似平静,水下却暗流涌动。
通胀如果突然上行,美联储被迫加息,短期国债立刻变贵。经济一旦衰退,储蓄减少,对短债的需求也可能滑坡。供给和需求的天平,随时可能倾斜。
2025年7月,供应闸门一开,市场流动性成了大家讨论的核心。货币市场里压着7万亿美元的现金,看起来底气十足。美银利率策略师说,短期国债的占比很快要从官方建议的20%涨到25%。
这意味着,市场要消化的短期票据数量,比以往多得多。投资者的焦虑,从长债转到短债,这种情绪转移很戏剧。短期国债会不会因为供应过剩,变成新的麻烦?
景顺固定收益的北美负责人Matt Brill相信,前端债务有“持续不断的需求”。美国财政部也很清楚,钱都在货币市场基金手里。只要收益率还够诱人,资金就不会跑远。
宾夕法尼亚共同资产管理公司的总裁Mark Heppenstall更乐观。2025年夏天,他觉得短期国债不会是下一场危机的起点。市场现金多,大家都想找地方生钱。
即便出现问题,美联储还是那个“背后大佬”。只要供需失衡,央行总有办法兜底。美联储的影子,无时无刻不在市场上空游走。
2025年8月,国债发行规模继续扩大。市场一边消化新债,一边盯着美联储的每一次利率决议。所有人都在等下一个信号。
有意思的是,市场对短债的信心,其实建立在流动性堆积的基础上。这种信心到底能撑多久,没人敢打包票。流动性一旦抽离,短期国债的利率随时有可能飙升。
美国财政部和市场之间的拉锯,短期看像是平衡。其实背后是财政赤字压力、货币政策博弈、全球资金流动的复杂角力。这不是简单的供求问题,更像一场多方博弈。
过去几年,美国习惯了靠短债融资来应对赤字。2025年这种操作被推向极致。财政部的算盘很精,但风险也堆积得越来越高。
短期债务的好处是省钱,坏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通胀、利率、储蓄率、国际环境,哪个变量动一动,局势就可能失控。政府和市场都像是在走钢丝。
2025年秋天,全球资本流动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传统大买家在观望,美债的吸引力正在被重新评估。新兴市场的资金流向,也变得更难预测。
国债的大规模发行,对全世界都有溢出效应。美债收益率的每一次变化,都能牵动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美元地位虽然稳固,但并非无懈可击。
有人觉得美国有美联储和美元,风险可控。也有人担心,短期债务堆积到一定程度,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市场的信心和担忧,始终在此消彼长。
美国政府在2025年选择短债路线,其实是赌未来几年利率不会大幅走高。可谁都知道,经济环境变数太多。这个赌注,究竟能不能赢,没人敢下定论。
市场的乐观情绪,很多时候是被流动性“喂出来”的。只要有钱堆在货币市场,短债压力就被暂时化解。可一旦流动性收缩,市场反应可能比想象中更激烈。
现在看来,这场短债大潮还没到拐点。所有人都在追逐收益,也在观察风险。美国财政部和市场的“对赌”,还在继续。
到底是市场能接住这波短债洪流,还是财政部会被风险反噬?2025年剩下的时间里,没人能给出肯定答案。答案还藏在未来的每一次经济数据、每一次政策转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