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出门旅游,谁还没听过“春秋航空”这四个字?不是在吐槽它座位窄到膝盖顶前排,就是在真香它票价低到想给它捐钱。但最新数据砸过来:6月旅客周转量同比暴涨11.64%,货邮更是飙了20.35%,还悄咪咪塞了架新飞机进来。别懵,这不是航空公司的常规操作,这是咱们钱包投票投出来的“消费真相”——当大家都在喊“穷”,春秋反而成了最大赢家?今天咱就扒开这11%的增长,看看里面到底藏着多少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和春秋的“抠门哲学”。
一、“穷游党”撑起11%增长:不是爱挤,是爱省钱
先得说清楚,“旅客周转量”这玩意儿是啥?说白了就是“运的人×飞的公里数”,11.64%的增长,要么是坐的人多了,要么是飞得远了,要么两者都有。春秋这数据一出来,评论区立刻炸锅:“我就说上周坐飞机跟挤地铁似的,原来不是错觉!”“99块飞三亚的票抢疯了,能不增长吗?”
但你以为大家是真喜欢春秋那“纸片座位”?拉倒吧!上个月我邻居王姐刚坐春秋从成都飞杭州,回来吐槽:“三个小时没敢喝水,厕所排队能绕机舱两圈,腿都肿成萝卜了!”结果转头就订了下个月飞青岛的春秋机票——为啥?因为隔壁某航司同款航线要680,春秋加50块选了前排座,总共才320,省下来的钱够吃两顿海鲜大餐。
这就是现在旅游的真相:大家不是不爱舒服,是爱舒服的钱不够了。疫情后工资没咋涨,物价倒是蹭蹭跑,旅游从“享受型消费”变成了“打卡型刚需”——不管多挤,先去了再说;不管多累,朋友圈先晒了再说。春秋刚好踩中了这个点:别人卖服务,它卖“基本款”;别人拼头等舱,它拼“99元秒杀”。你嫌座位窄?它说“100块要啥自行车”;你嫌没免费行李额?它说“带个背包就能飞,省钱又轻便”。
更绝的是,春秋的航线全是“穷人刚需线”。你看它飞的是啥?临沂飞揭阳、绵阳飞宁波、徐州飞珠海——这些二三线城市,高铁要么没有要么死贵,飞机成了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就拿临沂来说,以前想去广州,高铁得8小时300多块,春秋机票经常200出头,两小时就到,你说选哪个?再加上现在年轻人流行“特种兵旅游”,早上飞中午到,晚上逛完连夜回,根本不需要舒服的座位,只要能到、够便宜就行。春秋这11%的增长,说白了就是“穷游党”拿脚投票投出来的——不是我们没得选,是春秋把“穷”这个需求,研究得比我们自己都透。
二、春秋的“抠门哲学”:每一分钱都要榨出油
光靠大家穷还不够,春秋能赚钱,全靠它那套“抠到极致”的运营模式。别家航司是“开源节流”,春秋是“节流开到源里去”。
先说飞机。这次新增的A320neo,看着是“新飞机”,其实是春秋的“省油神器”。老款A320每小时油耗差不多2.5吨,neo能降到2.1吨,飞一趟10小时的航线,光油钱就能省4吨×7000元/吨=2.8万。一年飞300天,就是840万!而且neo维护成本比老款低15%,春秋买它不是为了提升体验,是为了把票价再往下压50块——你以为它在花钱,其实它在“省钱投资”。
再看座位。普通A320塞150个座位,春秋能塞186个,密度比地铁早高峰还离谱。为啥?因为它把前后排间距压缩到28英寸(约71厘米),比行业平均少5厘米。别小看这5厘米,186个座位比150个多赚36个人的票钱,一趟航班多赚好几万。你抱怨“腿伸不开”?春秋心里算的是“每厘米座位值多少钱”。
还有那些“恶心人”的附加费。托运行李要钱、选座位要钱、喝水要钱、打印行程单都要钱——有人算过,从上海飞广州,春秋机票199,但托个20寸行李箱80,选个前排座位50,加瓶矿泉水10块,总共339,比某航司全含票价350就便宜11块。但春秋要的就是这个“心理差”:你看到199就下单了,附加费是后面慢慢掏的,等你反应过来,钱已经花了。这招叫“锚定效应”,先用低价勾住你,再用零碎收费把钱赚回来。
最狠的是飞机利用率。行业平均每天飞8小时,春秋能飞到11小时——早上6点起飞,凌晨1点落地,一天飞4班,连飞机都得喊“我想下班”。为啥?因为飞机停在机场就是赔钱,多飞一小时就能多赚一小时的钱。之前有记者跟拍春秋机组,发现他们中午就在机场吃盒饭,半小时解决战斗,然后立刻飞下一班。别人是“朝九晚五”,春秋是“007”——不是人狠,是钱要紧。
这套“抠门哲学”看着low,却精准戳中了现在的消费心态:大家宁愿接受“不完美但便宜”,也不要“完美但贵”。就像拼多多9.9包邮的拖鞋,质量一般但够用,买的人照样排长队。春秋就是航空界的“拼多多”,用“够用就好”的产品,收割了最广大的“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三、20%货邮增长:客机腹舱里藏着“快递密码”
比起旅客周转量,20.35%的货邮增长更有意思——春秋不是货运公司,哪来这么多货?答案藏在客机的“肚子”里。
你坐春秋飞机时,脚下那部分空间叫“腹舱”,平时用来放行李,现在春秋把它改成了“快递仓”。以前腹舱利用率不到50%,现在塞满了拼多多的小商品、抖音电商的服装、甚至还有海鲜冷链。为啥?因为客机腹舱比纯货运飞机灵活,今天飞临沂明天飞揭阳,哪里有货就往哪运,而且成本低——不用单独养一架货机,顺路就把钱赚了。
这两年电商下沉太猛了。以前快递主要是“从大城市到大城市”,现在是“从义乌到临沂”“从广州到绵阳”,这些地方刚好是春秋的航线密集区。就拿临沂来说,当地批发市场的小商品要运到广东,走陆运得3天,运费2块/公斤;春秋腹舱只要1.5块/公斤,24小时到,商家当然选春秋。而且这些货都是“轻小件”,比如衣服、文具、小家电,不占地方,塞在行李缝里就行,对旅客没影响——你坐着飞机,脚下可能就踩着别人买的9.9元T恤。
更绝的是,货邮还能“反哺”客运。比如春秋发现临沂到广州的货多,就加密航班,航班多了,客运票价就能更低,吸引更多人坐飞机;人多了,腹舱空间更值钱,快递费还能涨点。这就形成了“货邮-航班-客运”的循环:货运赚钱养航班,航班多了拉更多人,人多了货运更赚钱。20%的货邮增长,看着是意外之喜,其实是春秋把“客机当货机用”的精明算计。
四、春秋的“对手”不是航司,是咱们的钱包
有人说,春秋增长这么快,是不是抢了其他航司的生意?还真不是。你看三大航的财报,国际线、商务线增长还行,但国内经济线普遍乏力——为啥?因为它们的目标客户是“不差钱”的人,而春秋的客户是“差钱但想出门”的人,根本不是一个赛道。
春秋真正的“对手”,是咱们的钱包厚度。这两年大家消费越来越“理性”(说白了就是穷),买东西先看价格,旅游先搜“特价机票”。之前某平台做过调研,今年“穷游”搜索量同比涨了230%,“低价机票”涨了180%,这些人本来可能不旅游,或者坐高铁,现在被春秋的低价“唤醒”了——原来花200块就能飞,那为啥不飞?
而且春秋把“下沉市场”吃透了。一线城市的人可能嫌弃春秋,但三四线城市的人觉得“能坐飞机就不错了”。我老家在山东淄博,去年烧烤火的时候,春秋立马开了“淄博烧烤专线”,机票99块还送烧烤券,直接把游客从济南、青岛拉到淄博。当地老百姓都说:“春秋比咱市政府还懂怎么拉人!”
这种“接地气”的打法,其他航司学不来。三大航要维护“高端形象”,不好意思卖99块机票;海航、厦航想走“精品路线”,舍不得压缩座位。只有春秋,把“低端”当成自己的标签,反而成了特色。就像蜜雪冰城,别人卖30块奶茶,它卖6块,照样上市——不是你做得高端就赢,是你能不能抓住最多数人的需求。
五、隐忧:春秋能一直“抠”下去吗?
不过话说回来,春秋这模式也不是没风险。最明显的就是“口碑差”。网上搜“春秋航空”,一半是“票价真香”,一半是“服务真差”。有人因为行李超重被罚了300,气得发誓“再也不坐春秋”;有人因为航班延误没赔偿,直接在机场发抖音吐槽。这些差评积累多了,会不会影响增长?
还有成本问题。现在油价、机场费都在涨,春秋虽然省油,但架不住成本普涨。万一哪天油价再涨20%,它还能不能卖99块机票?到时候要么涨价丢客户,要么不涨价亏本金,左右为难。
更关键的是,“穷游”会不会是暂时的?如果经济好转,大家有钱了,会不会转头选舒服的航司?就像疫情时大家抢平价口罩,现在经济好了,都买N95了。春秋现在赚的是“穷钱”,但“穷钱”能赚多久,谁也说不准。
但春秋也不是傻子。它在偷偷“升级”:比如引进neo飞机提升舒适度(虽然座位还是挤,但噪音小了),比如开通“会员免行李费”服务,比如在二三线城市建基地降低机场费。这些都是在“抠门”的基础上,悄悄补短板。毕竟它知道,光靠“便宜”走不远,得让大家觉得“便宜又不那么难受”才行。
最后说句大实话
春秋航空6月的增长数据,与其说是航空公司的胜利,不如说是普通人消费观念的“成人礼”——我们终于接受了“生活不是非黑即白”:可以坐廉价航空,但落地后要吃顿好的;可以住经济型酒店,但要去景点拍好看的照片;可以省机票钱,但不能省看世界的机会。
春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的消费真相:不是我们不想精致,是我们学会了在“精致”和“现实”之间找平衡。下次你再坐春秋,别光顾着吐槽座位窄,想想你用省下来的钱买的特产、拍的照片、发的朋友圈,或许就不觉得挤了——毕竟,生活的意义,从来不是坐多舒服的飞机,而是你用这趟飞行,换来了什么。
至于春秋?它大概会继续“抠”下去,继续卖99块的机票,继续在腹舱塞满快递,继续看着旅客周转量往上飙。因为它知道,只要咱们的钱包还在“理性消费”,它就永远有饭吃。这不是套路,这是成年人世界里,最实在的“供需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