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的军事对峙,现在真是“明牌”摊开了,毫无遮掩。最近,一家与俄罗斯国防部背景深厚的智库,直接抛出了一份针对日本的详细导弹打击报告。
这份报告可不只是一纸简单的战略威胁。它更像是一份基于俄乌战争实战经验提炼出的“作战手册”,把区域内的军事博弈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地。
这份“作战手册”为何会问世?直接原因就是日本自己一步步升级的军事动作。
自今年以来,日本就明确表示要大幅提升其远程打击能力。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公开点名,把中俄两国列为主要威慑对象。
日本的军事预算持续创下新高,这背后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远超了其传统“专守防卫”的定位。这无疑是打破区域平衡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日本的“先发制人”
回顾过去18个月,日本的导弹部署数量增长了28%。这背后是其加速军事扩张的清晰信号。
日本正在积极推动其“12式”地对舰导弹的射程从现有1000公里提升至3000公里。这项计划预计在2026年前完成,届时其反舰能力将覆盖更广阔的海域。
同时,高超音速滑翔导弹的研发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这类武器以其极高速度和不规则弹道,被视为突破现有防空体系的“利器”,日本预计到2030年能形成战斗力。
此外,日本还大量引进了包括“战斧”、JASSM-ER在内的多种攻击性导弹。目前,其远程导弹储备已经突破了1000枚。
为构建针对中俄的多方向威慑网络,日本还在南诸岛、富士山以及北海道等地,相继建立了三大导弹基地。
不止于此,日本已着手组建7支陆基远程反舰导弹部队。其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在战时尝试封锁关键国际航道。
俄军的“外科手术”清单
正是日本这些动作,引来了俄罗斯近期这份详细的打击报告。报告总结了俄乌冲突的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对日军事推演。
它将饱和打击、“匕首”导弹的有效运用等实战细节,融入了具体的方案之中。
这份报告详尽描绘了一套四阶段的饱和打击方案,堪称一份“外科手术式”的瘫痪流程。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削弱日本的军事抵抗能力。
第一阶段,目标是“致盲”——旨在迅速摧毁日本的防空系统和预警雷达。例如,函馆、入间和岐阜的PAC-3阵地,将被25至45枚Kh-101巡航导弹或10至12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精确清除。
第二阶段,重点在于“断臂”——瘫痪日本的预警雷达网络。像当别町和京岬的J/FPS系列雷达站,每处预计需要7枚Kh-101导弹进行打击。
接下来的第三阶段,任务是“掏心”——瘫痪日本海军的核心基地。舞鹤和大凑海军基地将被视为重点目标,预计面临20至25枚“口径”巡航导弹的饱和攻击。
最终的第四阶段,则是彻底的“绝育”——打击日本的军事工业潜力。特别是长崎和神户的三菱重工造船厂等关键军工设施,将遭受更为猛烈的打击。
这一阶段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预估需要200至250枚各型导弹。整个方案所估算的导弹总数至少将达到600枚,足以让日本的国防根基受到致命动摇。
亚洲的“火力倍增器”
这份报告的深层含义,远不止于俄罗斯的威慑本身。报告特别指出,若由中国实施类似的打击,其效率和彻底性将远超俄罗斯。
中国在过去18个月的导弹部署数量增长了33%,这一增速显著超过了日本的28%,显示出其惊人的军事产能和战略储备。
中国拥有庞大且技术先进的导弹武库。例如,能够覆盖日本全境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此外,长剑-100巡航导弹和鹰击-18系列导弹的储备量也十分可观。这确保了中国拥有多类型、多批次饱和打击的强大能力。
除了先进的导弹技术和海量的储备,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拥有显著优势。这使其可以从多个方向对日本发动打击,使其防御体系难以顾全。
中国在卫星、电子战和无人机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优势。例如其军用卫星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这些都为精确、高效的打击提供了强大的体系支撑。
安全机构已发出警告,指出区域平衡正在急剧失衡。日本的防御体系在面对饱和打击时,存在着巨大的脆弱性。
一旦预警和指挥系统被毁,其即便拥有先进的战机和军舰,也将陷入瘫痪。
结语
当战争方案被如此公开地“推演”时,日本的防御努力似乎变得愈发徒劳且充满危险。
每一步军备增强,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可能被对手精确计算,并迅速纳入更新的打击方案中。
日本的岛屿地形缺乏战略纵深,面对大规模饱和打击,即便是引以为傲的美制“爱国者”和“宙斯盾”系统,也难以保证足够的拦截效率。
这意味着,日本正陷入一个几乎无解的战略困境:继续武装只会加速引来预先规划好的精确打击;而若停止,则意味着在已经严重失衡的天平前彻底失去发言权。
东北亚的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军备竞赛。它更像是一场计算精密的“胆小鬼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