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铁路线到现在还沿用殖民时期的米轨标准,老旧的设备让从河内到胡志明市的货运时间长达30个小时,物流成本也搞得挺高。2023年数据显示,越南有17%的南北货运要绕远路经过老挝转运,经济的咽喉被卡住了,这个GDP增长率能达到6%到7%的国家,像是卡在喉咙里一样难受。早在2001年,越南就开始筹划南北高铁的方案,可资金紧张、技术不过关,一再拖延:2010年,国会把原本有日本出资558亿美元的方案给否了;到2024年,重启这项目,预算居然涨到673亿美元,几乎等于越南全年的财政收入。此次,越南人决定拼一把,赌上一把国家的未来。
面对天价工程,越南的合作伙伴其实没有太多选择。曾经被视为越南“白月光”的日本,因为不肯转让核心技术、提出苛刻的贷款条件,最终被越南打了个冷脸。日企耗费了整整17年才修建出1公里铁路,这种尴尬局面,反倒让河内觉得特别失望。中国的技术成熟、花费合理、地理位置优越,越南的跨境铁路已经采用中国标准轨(1435毫米)了。不过,越南考虑到美国的压力,还担心核心技术会被人控制,所以迟迟不敢把内陆的南北高铁工程交给中国来搞。韩国作为新加入的玩法者,打算在2025年和越南签下铁路技术合作备忘录,但实力明显不够硬——朝鲜半岛的地形限制了它的高铁里程,再加上海外项目经验不足,也让越南打起了疑心。韩国所谓的“先进技术”,在越南看来更像是韩国的自我吹嘘罢了。
苏林政府一边大张旗鼓地和韩国牵手,一边暗中拿中日方案做比较,归根结底就是“借合作之名,搞制衡”。这种“竹节外交”——每段合作都留点缝隙,虽然能短时间内斡旋一下,但也可能搞得项目一拖再拖:越南对外国企业的要求特别高,要转让整个产业链的专利,包括信号系统和盾构技术什么的,甚至还放话“不交技术就停工”。结果,把一些日本企业逼得不得不退出。
不管越南最后选谁的技术,中国已经稳稳拿下了战略胜利。关于轨距统一的问题,日韩的高铁都采用国际标准轨(1435毫米),要是越南坚持跟中日韩合作,那就意味着米轨体系肯定得被淘汰了。中越之间的三条跨境铁路已经签了“车同轨”的协议,为泛亚铁路东线的通行奠定了硬基础。经济方面呢,中老铁路一通车,越南出口的水果居然还得绕过老挝才能进中国市场。南北高铁如果出现延误,越南在区域供应链中的地位就会变得更不稳,最终不得不加快对接中国铁路网的脚步。技术话语上,中国拥有13项高铁国际标准的全部制定权,CR450动车组以400公里时速碾压全球的竞技水平,即使韩国中标了,核心设备也难免会被中国的专利墙卡住。
越南南北高铁那1541公里的钢轨,不光是成了交通建设,更变成了检验大国影响力的尺度。苏林政府拼命在技术自主、财政安稳、地缘平衡之间走钢丝,可现实就这么残酷——如果真自己搞建造,每年得投入56亿美元,这占了GDP的1.3%,财政说不定就得受影响;要依赖外资,大家又会怀疑是不是把主权给“让”出去了。
中国的沉着冷静,其实根源于历史的规律:当中老铁路把老挝从“陆锁国”变成了“陆联国”,雅万高铁以3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穿越热带雨林,越南终归会意识到,统一轨距的钢轨连接的不仅仅是南北经济,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区域命运共同体。在这场角逐中,越南的犹豫可能会拖后脚,可是,钢铁动脉最终还得融入由中国主导的泛亚高速公路网络——地缘经济的吸引力,远远比政治的算计更具不可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