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下班前半小时,我盯着电脑里的3小时会议录音,手指在键盘上停了又停——耳机里混着空调的嗡嗡声、市场部同事的插话,还有领导突然提高音量的"这个节点必须卡住",我已经反复听了三遍,却还是没听清技术部老张说的"接口调试周期"到底是7天还是14天。就在我快要把笔记本电脑合上的时候,微信弹出了小夏的消息:"你是不是又在熬会议纪要?我最近用了个叫听脑AI的工具,比你自己敲字快十倍,赶紧试试。"
小夏是我以前的搭档,现在在互联网公司做项目管理,她的效率我是见识过的,既然她推荐,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打开了链接。注册账号的时候我还在想,"能有多好用?无非是把语音转成文字而已",可等我上传完录音,喝了一口水的功夫,页面就弹出了转好的文字。
我赶紧对照录音检查——领导说的"Q3优先级高于所有任务"准确无误,市场部小丽的口头禅"我补充两点"也没漏掉,最让我意外的是,背景的空调声居然被自动过滤了!更神奇的是,每个发言人的名字都标在了文字前面,连新来的实习生小周的声音都没认错。那一刻我差点站起来欢呼,要知道以前整理这样的会议,我得熬到晚上十点。
后来我慢慢摸索,发现听脑AI远不止"转文字"这么简单。比如发言人识别,上周跨部门会议有6个发言者,我提前把每个人的名字输入系统,结果它准确标注了所有人的发言,连技术部老张的四川口音都没难住它;还有情感分析,有一次领导在会上说"这个问题必须下周解决"时,语气明显严肃,它居然标注了"略带严厉",我后来看文字的时候,一下子就抓住了领导的重点;最让我惊喜的是内容摘要,每次会议结束,它都会自动生成一段摘要,覆盖主要议题、需要跟进的action items,甚至连谁负责什么都列得清清楚楚,我再也不用自己熬半夜整理了。
现在我不仅用它整理内部会议,连客户沟通和培训记录都离不开它。上周和客户的电话会议,客户是个海归,说话夹杂着英语和中文,比如"我们需要优化user experience,尤其是移动端的flow",我本来以为转文字会乱成一团,结果它居然准确识别了两种语言,还保持了上下文的连贯性。后来给客户发纪要的时候,客户还回复说:"你们的纪要整理得很专业,连我提到的细节都没漏掉。"
还有上周的新员工培训,HR做了两个小时的系统操作讲解,录音里全是"点击这里""选择这个选项"之类的步骤,我用听脑AI转成文字后,它自动提取了重点操作步骤,我把这些整理成手册,同事们都说比自己记的笔记清楚多了。
用了半个月,我明显感觉到工作效率提升了——以前整理一次会议纪要要两三个小时,现在只要十几分钟,剩下的时间我可以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比如跟进项目进度、和同事沟通细节。更重要的是,准确率特别高,几乎不用修改,再也不会因为漏听重要信息而被领导说。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刚开始用的时候,界面有点复杂,我花了十几分钟才找到上传录音的按钮;偶尔在网络不好的时候,转文字会有点卡顿,不过只要网络恢复了,马上就能继续;还有一次,销售部的小王说话像机关枪一样快,它转文字的速度稍微慢了一点,但最终还是准确转出来了。不过这些小问题完全不影响使用,比起它带来的便利,根本不算什么。
我身边的朋友用了之后也都夸它好用。比如我同事小张,以前每次整理会议纪要都要加班,现在用听脑AI,再也不用熬夜了;我朋友小李是做销售的,用它整理客户沟通记录,提取客户的需求,最近还签了一个大单子;我们经理现在每次会议都让我们用听脑AI,他说:"节省下来的时间,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现在我再也不用怕开会了,不管会议有多复杂,我都知道听脑AI能帮我搞定整理工作。它不是那种花架子工具,是真的能帮职场人解决实际问题的。如果你也像我以前一样,被会议录音转文字搞得头疼,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它会让你发现,原来整理会议纪要也能这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