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常州这座城市的变化,说实话,这些年让我刮目相看。原本江苏地界的城市,谁不觉得南京、苏州、无锡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名字,常州算不上特别出挑。但最近这几年,常州GDP冲进万亿级城市圈子,尤其是在新能源这块玩出了名堂,这说明啥?说明这座城市的底子厚,也够拼,真把自己的优势做了出来。
看新闻,说今年1到7月,常州新能源相关、规上企业产值5077亿,还同比增长4.3%,数字不大但想想现在经济形势,这增长就是硬本事。每次有什么新的产业风口、经济结构调整,常州反应都挺快的。人家没光喊口号,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把新能源这摊事儿干到了全国前列。
你看全国二十多家主流媒体大咖连轴转,去常州实地感受,为什么?因为懂行的人看门道,常州这几年火,就是火在产业做实、做完整了。例如,理想汽车常州基地,这可是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里响当当的龙头。之前理想搞研发、搞投产,常州政府没少帮忙,政策、用地、人才、资金全方位在托着。这种政企协同,就是一种高效、务实的行动力。
别小看这一来一回,常州和理想汽车,这叫互相成就!理想汽车把基地落在常州,常州没让人家失望,支持到位;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反过来也带动了本地的其他上下游企业集群效应,一盘大棋谁都没掉链子。一句话,企业靠常州这片肥沃的土地生根发芽,常州借这样的好企业擦亮了城市名片,这背后是多年的积累和磨合,真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
你随便走进理想汽车的新展厅,里面俩主推车型,销售数据全球联网,大屏幕滚数字,什么自动泊车多少次、最长续航多少公里这些,统统拿出来晒。这不是作秀,是展示自己在高端制造、智能化上拿得出手。核心技术全都不是买来的,而是花大价钱自己搞,2024年研发投入百亿级,2025年还要追加。高压纯电、自动驾驶,技术都压得住,这是企业护城河,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
一企带一片,这话放在这里一点不夸张。理想汽车强了,下游一批配套企业像常州新泉志和汽车外饰系统这种也壮起来。这家公司现在专门给理想配套,什么L6、i6的外饰件都是它生产的。车间里成排的机器人在操作,全信息化管控,从头到尾没有马虎,你就说这样的产业基础给不给力?年产五十万套的外饰件容量,除了大厂,有几个敢这么玩?
新能源是个朝阳产业,不像过去传统产业拼血汗工厂,现在比拼研发实力、创新能力,更比拼政策、配套支持有没有系统。你看常州政府这几年发力,专门出台新能源促进行业的政策,全国第一个搞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还成立50个亿的产业发展基金,这不是小打小闹,是砸真金白银搞产业升级。政策搞得好,就能吸引企业持续投资。不然为啥理想能连年追加投资,再看比亚迪、吉利也在这里落地项目,都是看中这里的营商环境、产业配套、市场腹地。
为什么叫中国新能源之都,不是随随便便吹出来的。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总规模8500亿元,但你仔细琢磨,拼的是高质量、全产业链。像新北区比亚迪基地,每分钟下一台车,效率快得吓人;再看武进搞氢能、金坛做“光储充”,这些创新点堆起来,就是常州甩出手里的底牌。和别的城市拼,常州这走的是组合拳,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人家搞的是全链条,从发电、储能、车辆下线到用户使用,一条龙闭环。
记者专门找到全国各地媒体去实地看看,大家都看到了,常州不是一个产业“独角兽”凑热闹,说关心就关心,说转行就撤。这里是“政府主动服务,企业持续创新”,弄成了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不仅仅是企业自由生长,政府也在“保驾护航”,谁看了不服气?
未来,常州也没打算歇着,还要继续扩大新能源产业的基金影响力,然后推动更多的项目落地,比如理想5C超级充电网络、昱辉阳光搞光伏。与此同时,不就光瞄准新能源汽车,像全固态电解质、光伏组件回收等新技术,也在布局。再远一点的规划,比如盐穴储能、高压纯电,这都说明常州在做长远战略,不光看眼前的热闹,真是在提前布局产业未来。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每个地方都喊产业升级,都想往新能源、新技术方向靠,但真正落地搞出成效的不多。有的地方喊半天,最后就是招商引资,我把企业拉进来就算完成目标了。可到了常州这,企业进来了,政府不仅解决地、解决钱、还配套人才,还搭建产业链。企业想上马新项目,政府想办法办审批、通产线。企业需要的服务都跟上,所以才有产值连年爆发、创新不间断。
再说民生,一个城市经济搞上去,不只是企业富了。常州搞新能源产业,大量企业吸收就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人岗位都有,相关服务业也跟着发展。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住环境变好,大家手头富裕了,生活自然而然有温度了。你在常州走一圈,工业发达的同时城市很有活力,生活气息也浓,这才叫城市持续发展的良性闭环。
常州这波能走到全国前面,说白了不是靠偶然,是靠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斗争出来的结果。常州有一套自己玩产业的办法:一个产业带动一大片企业,一整条链条配套上来,谁进来都不会成孤岛。更难得的是,政府不当“甩手掌柜”,企业也不靠施舍,而是政企一条心一起奔未来。这种模式值得别的城市借鉴。
新能源产业还在快速发展,未来局势肯定会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常州不怕风浪、有底气。做企业的最怕政府出幺蛾子,最怕产业政策没方向,但常州人从头到尾都有思路、有担当。只要继续坚持这个理念,未来高质量发展不是难事。城市老板带领着企业往前冲,城市的未来就有奔头。
有人觉得,常州能做到这一步是不是只靠政策红利?其实不是,政策红利重要,但核心竞争力靠技术、靠创新、靠厚实的产业根基。理想汽车也好,比亚迪、昱辉阳光也罢,愿意持续加码投钱、搞研发,是因为本地产业链配套齐,政府政策给力,同一个战略方向上同频共振。常州这些年来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把新能源产业当作主引擎,一步一步走来,成效就体现在这组数据和大项目落地里。
最后说点感受——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亟需一批城市敢闯敢试、敢于变化。常州,现在就像一面旗帜,撕掉了小城市“平平无奇”的标签,靠硬实力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上做出示范。背后是决策人的勇气、企业的拼搏,以及制度优势的力量。只要坚持走创新驱动和产业协同的路,不论未来风向怎么变,中国一定会有更多像常州这样的产业新城冒出来。这,才是我们最该自信的地方。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