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排名第一的孙颖莎,在女双赛场上所有冠军都是与王曼昱搭档获得的。 一旦离开王曼昱,她竟然一个女双冠军都没拿到过。 而王曼昱呢? 她拿了24个女双冠军,其中15个是与不同搭档合作获得的。 这个反差巨大的数据,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国乒女双的认知。
王曼昱和蒯曼的搭档被称为“双曼组合”,这两人已经成为国乒女双的新王牌。2025年的多哈世乒赛女双决赛中,她们以3-0的绝对优势完胜跨国组合波尔卡诺娃/斯佐科斯,一局未丢夺得冠军。
早在今年2月的新加坡大满贯赛女双决赛,她们就面对队友孙颖莎/王艺迪,在决胜局比分胶着的情况下,以3比2逆转夺冠。 王曼昱的反手暴冲转速高达3150转/分,配合蒯曼的左手网前控制和落点变化,形成了完美的技术互补。
王曼昱已经拿了3个世乒赛女双冠军,追平了郭跃、李晓霞、张怡宁和邓亚萍,成为国乒历史上第五位世乒赛女双三冠得主。
孙颖莎和王曼昱的“海产姐妹”组合曾经所向披靡,她们一起获得过2019、2021、2023年世乒赛女双三连冠,以及2022和2023年新加坡大满贯赛女双二连冠。
但在2023年10月的杭州亚运会上,她们以1:3不敌日本组合张本美和/木原美悠后,这对组合就被拆散了。 直到2025年的WTT美国大满贯赛,她们才再度联手参赛。
重组后的海产姐妹在美国大满贯赛女双1/8决赛中,以3-0横扫波多黎各选手迪亚兹与法国选手帕瓦德组成的跨国组合,三局比分定格在11-8、11-5、11-5。
国乒教练组对双打项目的调整始于多哈世乒赛后,主要是为了备战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 由于这届奥运会将重新设立双打项目,国乒需要通过多种组合测试,寻找最佳配对方案。
王曼昱被定位为“双打专家”角色,凭借其反手爆冲和中远台防守能力,成为克制日韩组合的关键武器。 蒯曼作为新生代代表,专注混双并发展单打能力,教练组刻意减轻其女双负担,避免过早消耗。
孙颖莎则锁定“单打+团体核心”位置,承担争夺女单金牌的重任,同时在团体赛中根据需要灵活搭配双打。
WTT中国大满贯赛将于9月25日至10月5日在北京举行。 国乒派出五对女双组合参赛:王曼昱/蒯曼、陈幸同/钱天一、覃予萱/纵歌曼、王晓彤/徐奕、王艺迪/张安。
陈幸同和钱天一同样是实力不凡的组合。 在2024年的中国大满贯女双决赛中,她们就展现出了强大实力,战胜孙颖莎/王艺迪夺得冠军。
王艺迪与美籍华裔选手张安组成的跨国组合为比赛增添了国际化色彩。王艺迪进攻火力凶猛,张安作为美国华裔选手有着丰富的国际比赛经验。
王曼昱的技术特点特别适合双打。 她具备男子化的技术风格,护台面积大,爆发力强。 这种打法在双打中优势明显,她不仅能提供高质量进攻,防守覆盖也很稳定,给搭档创造了更多机会。
孙颖莎单打能力极强,正手爆冲、衔接速度、技术全面性都是顶尖的。 但双打更讲究配合,不是个人实力的简单叠加。 她和王艺迪搭档过几次,效果并不理想。
蒯曼的左手持拍在双打中优势明显,她的网前判断、位移能力和反手封锁非常稳定,能给搭档制造进攻条件。这种特质在双打里特别稀缺。
年龄因素在国乒布局中起着关键作用。 王曼昱1999年出生,到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时将满29岁。 蒯曼出生于200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只有24岁,符合女乒“近台速度化”技术潮流,体能效率更高。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蒯曼与林诗栋的混双组合世界排名第一,若奥运混双锁定资格,团体赛顺位将助推单打提名。 乒协主席王励勤多次强调“加速年轻选手培养”,蒯曼作为04一代领军人物,和孙颖莎一起出战女单更符合“老带新”的奥运传统。
日本女双对国乒构成较大威胁。 如张本美和/木原美悠组合,她们配合多年,默契度高,且以速度流打法为主,凭借前三板的速度压制常能取得开局优势。
欧洲女双同样不容小觑。像波尔卡诺娃(奥地利)/斯佐科斯(罗马尼亚)这对组合,技术风格独特,比赛经验丰富。 德国组合也有一定实力,欧洲选手在力量和旋转方面有优势。
韩国组合田志希/申裕斌也在半决赛爆冷淘汰过头号种子,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这些国际对手的进步,迫使国乒不断调整和优化双打配置。
王曼昱的双打适配性无可争议,但孙颖莎的单打实力同样顶尖。 这是否意味着双打能力比单打更需要天赋? 还是说单纯的个人实力在双打中反而可能成为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