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抗日功绩卓著,棺椁却 35 年未入土,九三阅兵后儿子提迁葬

2025-10-08 09:55 199

参考来源:《孙立人传》、相关历史文献、百度百科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00年12月8日,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一个书香门第迎来了一个男婴的诞生。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在寒冬里呱呱坠地的孩子,日后会成为震惊中外的抗日名将,会在缅甸的热带丛林中与日军血战,会被誉为"东方隆美尔"。

这个孩子名叫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

他的祖籍是安徽舒城县三河镇,但因为太平军据守三河镇时祖父孙炳焱南迁18公里到庐江县北金牛镇,所以孙立人就出生在了这里。

孙家世代书香,八代之内出了三个进士。孙立人的天祖弟弟孙序贤是嘉庆二十五年进士,任刑部云南司员外郎。

其子孙观是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任直隶布政使。父亲孙熙泽是晚清举人,受淮军势力支持,官至济南商埠地方审判厅厅长、山东高等审判厅厅长。

在孙立人5岁那年,生母方氏病逝,这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6岁时开始入学,拜宋执中为师。孙氏家学尚文重教,父亲孙熙泽和老师宋执中对孙立人要求极严。

9岁时,他随父亲去青岛,被送进一所德国教会办的高等小学学习。

就是在青岛的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孙立人的一生。

他曾在青岛海滨被德国人打耳光,这个屈辱的经历让他从小立下志愿,一定要使下一代中国人不再受外国人的欺侮。

这颗民族自强的种子,就这样在一个9岁孩子的心中悄然萌芽。

【一】书香门第育英才

1912年,孙立人随父到北京,因找不到合适的学校,只能停学在家。这段求学路上的波折,锤炼着这个少年的意志。

年少时的孙立人志不在武,而是幻想当一名建筑工程师,立志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1913年冬天,命运的转机到来了。适逢清华学校招生,孙立人回到安庆报考。

在近千人的激烈竞争中,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庚子赔款留美预科,这就是今天清华大学的前身。

安徽省当时只有5个名额,孙立人能够脱颖而出,足见其天赋异禀。

在读完4年中学课程后,他转入高等科,攻读土木工程学。清华园的9年时光,成为孙立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这里不仅有严谨的学术氛围,更有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清华历来十分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孙立人在校风熏陶下,热衷于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手球、棒球等各项球类运动。

在众多体育项目中,孙立人最擅长的是篮球。他身材高大,反应敏捷,球技出众。

1920年他担任清华篮球队队长,率队击败当时称霸京津篮坛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获得华北大学联赛冠军。

这场胜利不仅为清华争得了荣誉,更展现了孙立人卓越的领导才能。

1921年5月,更大的荣誉等待着他。孙立人成功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担任球队的主力后卫。

当时篮球项目有菲律宾、中国、日本三国参加,菲律宾一直是亚洲篮坛霸主。

但孙立人率领的中国男篮展现出顽强的斗志,先以32比29击败日本,再以30比27击败菲律宾,获得本届运动会篮球冠军。

这是中国在国际大赛中第一次获得篮球冠军,意义非凡。

孙立人凭借出色表现被誉为"飞将军",国外媒体评论:中国在篮球场上,把"东亚病夫"扔进了太平洋。

孙立人进清华后的第二个学期,因玩跷跷板受伤而住院治疗,又患输尿管障碍,休学一年才治愈,所以在清华待了9年,于1923年毕业。

这段求学经历中的挫折,进一步磨练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1924年,孙立人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紧接着考取公费留学资格。

他直接进入普渡大学三年级加修土木工程学,1925年取得学士学位毕业。在美国桥梁公司担任工程师约4个月后,他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决定:改学军事。

这个决定并非偶然。幼年在青岛受到的屈辱,让他深深认识到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只有军事强大,才能不受外敌欺凌。

于是他考入有"南方西点"之称的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从此步入军旅生涯。

这所学院以严格训练著称,培养出了无数军事人才,包括美国五星上将乔治·马歇尔也曾毕业于此。

1927年,孙立人自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毕业,毕业时评语上写道,他在新生中"禀赋优异,超越同侪"。

毕业后他游历欧洲,前往英、德、法、日等国参观考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军事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税警总团显身手

1928年6月,孙立人抵达大连,坐海轮经上海回到家中。

凭借优异的学历背景,他很快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不久调入中央党务学校任军事训练队中尉队长。

1930年,经宋子文介绍,孙立人被调至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任副总队长,不久又回到中央政治学校任训练班主任。

1932年,孙立人的军旅生涯迎来真正的转折点。他被调至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

宋子文在财政部设立税务警察总团,专门调孙立人任第四团团长。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他施展军事才华的重要平台。

在宋子文的支持下,孙立人开始努力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他严格挑选官兵,考试拔优,中上层军官多系欧美留学生。

更重要的是,他把在美国军校学到的现代军事理论与中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合自己部队需要的训练制度和方法,形成了一套与其他部队截然不同的训练操典,被称为"孙氏操典"。

这套操典有何独特之处?它注重现代化装备的使用,强调步兵与坦克、炮兵的协同作战,这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是非常先进的理念。

孙立人还特别重视士兵的文化教育,要求官兵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所属部队按照这套操典进行严格训练,使官兵们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学科、术科水平,乃至缉私技术都比较高。这在以后的对日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2年的"一·二八"抗战中,税警总团以第88师独立旅的身份参战,战功卓著。这次实战检验了孙立人训练成果的有效性,也让他在军界初露锋芒。

孙立人对部队的训练可谓严格到了极点。他要求士兵的军容军纪必须整齐划一,步调必须分毫不差。

在射击训练中,他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不达标准绝不允许结业。在战术训练中,他模拟各种复杂战场环境,让士兵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磨练技能。

经过几年的精心训练,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士兵们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装备精良,战术素养高超。

更难得的是,他们具备了现代化作战的理念和技能,这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可谓凤毛麟角。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这场被称为"血肉磨坊"的大战,成为孙立人军事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9月28日,税警总团两个支队共六个团,在总团长黄杰带领下调往上海参战,隶属于第九集团军。

税警总团抵达上海时,正值日军大规模增援,敌军人数超过10万,拥有300余门火炮、200多辆战车和100多架飞机。

双方在北站、刘行、施相公庙及浏河一线展开激烈的阵地战。

税警总团最初部署在蕴藻浜与大场正面一线,面对日军主力。

因两支队司令指挥不力,伤亡惨重。在这个关键时刻,孙立人临危受命,升任第二支队少将司令官兼第四团团长。

孙立人迅速调整部署,撤销建制不全的第六团,将其官兵补充至第四、第五两团,随后率两团撤至苏州河南岸、上海西区周家桥地区。在这里,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胆识。

【三】缅甸丛林战传奇

淞沪会战虽然最终失利,但孙立人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勇敢和指挥才能得到了广泛认可。

1938年2月,孙立人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在军界崭露头角。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孙立人奉命赴长沙重组税警总团,并担任总团长。

重组的缉私总队以淞沪会战后伤愈的税警总团残兵为基础,加上新募人员,规模为3个团。经过两年严格训练,孙立人将缉私总队由原本的3个团逐步扩张至6个团规模。

1941年12月,在国民政府急需有力部队的要求下,财政部被迫交出部分缉私总队兵力给国民革命军重组为新编第三十八师。

作为交换条件,原本财政部体系的孙立人晋任少将师长,隶属于第六十六军。这支部队成为当时的主力部队之一。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成立,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这时的孙立人已经42岁,正值军事生涯的黄金期。他所率领的新38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是远征军中的一支劲旅。

真正让孙立人名震天下的,是发生在1942年4月的仁安羌之战。

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英军指挥官已经准备投降,情况万分紧急。

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113团团长刘放吾率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

他运用在美国军校学到的现代战术,巧妙地组织步兵、炮兵和坦克的协同作战,发挥了火力优势。

经过一个上午的激烈战斗,113团成功攻克日军阵地,歼敌1个大队,解了7000英缅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

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000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7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

这一战的意义远不止军事胜利本身。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盟军的士气,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

英国首相丘吉尔亲自致电感谢,英王乔治六世向孙立人颁发了"帝国司令勋章"。一个中国将军能获得如此殊荣,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授予孙立人"丰功勋章",这使他成为极少数获得该荣誉的外国军官之一。

更重要的是,孙立人被英军和美军昵称为"中国的隆美尔"或"东方隆美尔",意指他与德国名将隆美尔一样足智多谋。

仁安羌大捷后,孙立人继续率部掩护盟军转进,转战经月。

1942年5月27日,当部队走出林区抵达印度时,军容整肃,锐气不减,这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实属不易。

更令人惊叹的是,孙立人拒绝与上级杜聿明一起穿过热带丛林野人山撤回云南,而是改为率军撤往英属印度。

这个决定拯救了新38师,因为杜聿明率领的部队在野人山损失惨重,大多死于瘴气。

1942年8月,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

10月,中国驻印部队改编为新1军,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的新38师和廖耀湘的新22师。

1943年下半年,经过休整和补充的新编第38师再次投入缅甸战场进行反攻。这一次,孙立人要为中华民族争回更大的荣誉。

在胡康河谷战役中,孙立人指挥新38师与美军、英军协同作战,连续攻克18号高地、20号高地等日军坚固据点。

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中毙敌2000余人,在孟拱河谷战役中击毙日军12000余人。

密支那战役更是孙立人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1944年5月,孙立人率部参加攻打密支那的战斗。这座被日军苦心经营的要塞,在孙立人的精心指挥下,终于被中美联军攻克。

在整个缅北滇西战役中,孙立人率部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腊戍、乔美等地。

战后统计显示,孙立人在指挥远征军作战期间,共击毙日军33000余人,被认为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他获得了"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这个称号对于一个中国将军来说是极高的荣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孙立人率部赴广州接受日军投降。

1947年9月6日,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在广州白云山麓马头岗落成,孙立人主持公祭大典,为4543名阵亡印缅、长眠青山的新一军将士送上挽联:"立马望南方,故垒迷离,每怀野火残烽,战血长随伊水碧;提师归故国,疮痍满目,忍看孤儿寡妇,忧思独共白云深。"

随着时局的变化,孙立人的命运即将发生重大转折。1949年,他随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开启了人生的另一个篇章。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抗日名将,将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经历人生的巅峰与低谷,荣耀与屈辱。而他的故事,也将成为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缩影......

【四】台湾军政生涯的起伏

1947年11月,孙立人被调赴台湾,主要负责在位于高雄凤山的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训练和整编军队。

当时的台湾还处于戒严状态,军事地位极其重要。孙立人凭借其在缅甸战场上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国际声誉,很快在台湾军界站稳了脚跟。

1949年8月1日,孙立人被任命为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台湾防卫司令。

这个职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台湾的安危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他的手中。

1950年3月1日,他又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成为台湾军事力量的实际掌控者。

1951年5月,孙立人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这是他军事生涯中获得的最高军衔。

在担任陆军总司令期间,孙立人致力于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他将在美国学到的先进军事理念和训练方法引入台湾军队,大力整编撤退来台的各路部队,建立完善的兵役制度与预备军官制度。

他强调军队的专业化训练,注重培养军官的现代军事素养,努力打造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军队。

孙立人特别重视军事教育,在凤山的陆军军官学校实施严格的训练制度。他亲自制定教学大纲,聘请有经验的教官,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许多后来在台湾军界担任要职的军官都是在他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还推动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军官选拔和晋升机制,为台湾军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军队装备方面,孙立人积极争取美援,努力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水平。

他深知现代战争中装备的重要性,不遗余力地为部队争取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在他的努力下,台湾军队的装备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战斗力大为增强。

然而,孙立人的非黄埔系出身在台湾的政治环境中逐渐成为了劣势。

黄埔军校是蒋介石的发家之地,黄埔系军官在国民党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孙立人虽然能力出众,但始终被视为"外人"。

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中,师生关系往往比党内关系更加牢固,而孙立人显然不在这个核心圈子之内。

更让蒋介石忌惮的是孙立人与美军的密切关系。由于在缅甸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孙立人在美军中享有很高声誉,与麦克阿瑟、史迪威等美军高级将领都有良好的私人关系。

1949年2月11日,麦克阿瑟还专门邀请孙立人前往东京会谈,商讨台湾防务问题。这种特殊关系在冷战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也让蒋介石感到不安。

在台湾的军事会议上,孙立人经常与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空军总司令王叔铭发生分歧。他认为陆军应该在台湾防务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不应该受到海空军的掣肘。

这种军种之间的争论有时会变得相当激烈,孙立人的建议常常遭到三票对一票的否决。

孙立人最为不满的是台湾防务部门政治部主任蒋经国在军中建立的"政工制度"。这套制度在军队中设立政工人员,负责思想教育和政治监督工作。

孙立人认为这会干扰正常的军事指挥,削弱军队的战斗力。他与美军顾问团团长蔡斯都主张废除这一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抵制。

这种抵制态度进一步加深了蒋氏父子对孙立人的不信任。在蒋介石看来,军队的绝对忠诚比战斗力更加重要,而政工制度正是确保军队忠诚的重要手段。

孙立人的反对态度被视为对现有政治秩序的挑战,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不被容忍的。

1954年6月24日,一个看似平常的人事调整改变了孙立人的命运。蒋介石以任期届满为由,免去了孙立人陆军总司令的职务,任命黄杰接替这一职位。

孙立人被改任总统府参军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职,意味着他失去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

这次调整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毕竟军职人员的轮换是常有的事。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对孙立人的明显贬职。

从掌握实权的陆军总司令到无实权的参军长,这种变化的政治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孙立人虽然保持了表面的平静,但内心的失落和不满是可以想象的。

失去兵权后的孙立人变得更加谨慎小心,他知道自己已经处于政治的边缘。

但他可能没有想到,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而这场风暴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五】33年软禁生涯的煎熬

1955年,一个被称为"孙立人兵变案"的事件彻底改变了这位抗日名将的命运。事情的起因是孙立人的老部下郭廷亮被指控为"匪谍"。

郭廷亮时年34岁,云南人,自孙立人任税警团团长时就是中尉排长,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仍在孙立人部队工作,任陆军总司令部第五署督训组长。

1955年6月,有消息传出孙立人将在阅兵中发动兵变。虽然这个消息后来被证明是无中生有,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1955年8月,蒋介石下令成立调查委员会审查孙立人兵变案。

调查委员会由副总统陈诚为主任委员,与王宠惠、许世英、张群、何应钦、吴忠信、王云五、黄少谷、俞大维等组成"九人委员会"。

按照台湾当局当年公布的调查报告,郭廷亮被指控利用与孙立人多年的长期部署关系,在部队联络少尉级军官100多人,准备于适当时机发动"兵谏"。

但经过50天的详细调查,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孙立人与此案并无直接责任,但有失察之罪。

这个结论表面上看起来为孙立人开脱了主要责任,但实际上却为后续的处理埋下了伏笔。

1955年10月21日,蒋介石亲自发布手令,内容是:"孙立人将军久历戎行,抗战有功,且于该案发觉之后,即能一再肫切陈述,自认咎责,深切痛悔,兹特准于自新。毋庸另行议处,由国防部随时察考,以观后效。"

这份手令的措辞看似宽大,实际上却是软禁的开始。

"由国防部随时察考"这句话意味着孙立人将失去人身自由,处于严密监控之下。从此,孙立人开始了长达33年的软禁生活,这个时间长度仅次于张学良将军。

孙立人被安排住在台中市向上路18号的一间占地495平方米的宅子里。这是一栋台湾日治时期建成的日本传统木构建筑,四周有台中市政府安插的6位便衣加强看管。

他若想进行任何活动,都必须报请上级批准。这种生活对于一个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精神折磨。

在漫长的软禁生活中,孙立人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自律精神。

他的生活极其规律,每天定时起床、休息,坚持健康膳食和体育锻炼。即使在失去自由的困境中,他也没有放弃对身心健康的维护。

逢年过节,孙立人都会虔诚地烧香拜佛,悼念在战场上死去的部下,这种仪式成为他精神寄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维持生计和供子女读书,孙立人在院子里开始了养殖和种植业务。他养鸡、养猪,种花、种水果,通过销售这些农产品来补贴家用。

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种植的玫瑰,这些玫瑰花来自美国亲戚寄来的种子,又大又漂亮,在台中市场上被冠以"将军玫瑰"的美名出售。

孙立人刚被软禁后没有工资收入,家里的细软很快变卖完了。除了在院子里种花外,他后来又买了一片果园,种植水果补贴家用。

但每次出去种地,后面都有专门的车辆跟踪监视。这种无处不在的监控让一家人的生活处处受限,但孙立人从来没有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怨恨情绪。

为了防止孩子们出去乱说话,孙立人从来不和他们讲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愤懑。他对子女的家教很严,要求他们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良好的言行举止。

孙天平后来回忆说,父亲对他们的要求极其严格,小时候筷子没拿好、碗没拿好都会受到严厉的训斥。

在软禁的33年中,孙立人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写字、园艺。他的房间里全是当年的笔记、战报、练兵操典等资料,数次搬家他都非常珍视这些"文物"。

他还坚持练习书法,研读古籍,用这种方式来消磨漫长的岁月。

偶尔,他也会回忆起缅甸战场上的峥嵘岁月,那些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珍贵的回忆。

孙立人的妻子张晶英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不离不弃。

她曾经是上海滩的名媛,出身富贵家庭,为了丈夫放弃了优渥的生活,陪着他度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时光。

张晶英不仅要承担家庭的经济重担,还要照顾丈夫的情绪,她的坚强和忠诚为这个家庭撑起了一片天空。

在软禁期间,孙立人的身体状况一直不错,这与他坚持锻炼和规律生活有很大关系。他每天都会在院子里走动,做一些简单的体操,保持身体的活力。

他还学会了种植各种花卉和蔬菜,这不仅为家庭提供了经济来源,也成为他排解内心郁闷的重要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的政治环境逐渐发生变化。蒋介石于1975年去世,蒋经国开始主政。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也去世了,台湾进入了李登辉时代。在这种政治环境的变化下,孙立人案件的处理也出现了转机。

【六】平反之路与历史传承

1988年3月20日和27日,台湾"国防部长"郑为元两度亲往台中拜访孙立人,正式表示今后将军有行动和言论的充分自由,可以到任何地方,见任何朋友。

这标志着孙立人长达33年的软禁生活正式结束,他终于重获自由。

重获自由时的孙立人已经88岁高龄,头发花白,身体虽然依然硬朗,但精神上的创伤是难以弥合的。

33年的软禁生活夺走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让他错过了与老友相聚、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但这位老将军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尊严和风范,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怨恨情绪。

自由后的孙立人开始有意识地对孩子们口述过去的历史,其中对入缅印作战的经历讲得最多。

他详细回忆了仁安羌之战的过程,讲述了与英美盟军并肩作战的往事,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成为后来研究抗战历史的重要素材。

他的儿女们也开始整理父亲的回忆录和相关资料,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1988年,台湾"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这为他的平反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完全的平反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1990年11月19日,仅仅享受了不到3年自由时光的孙立人在台中向上路的寓所病逝,享年90岁。

孙立人去世前,曾对当时新一军的老部下表示,自己死后不愿意进入忠烈祠,希望能够跟新一军的阵亡官兵葬在一起。

但广州马头岗的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早已面目全非,那座由孙立人亲自指挥设计的纪念碑四根大柱曾一度被改建成公共厕所,刻在大理石上的英烈名录被毁坏殆尽,上面用炮弹壳铸成的千斤雄鹰也在大炼钢铁时投入了熔炉。

与新一军英烈葬在一起的愿望已经难以实现。

孙立人一直记挂着安徽庐江县的祖墓。

有一年,他看到大陆有人写孙家祖坟景色的文章,怀疑而又唏嘘地说:"为人子不能亲拜祖墓,算不得是人!"这句话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和作为游子不能尽孝的痛苦。

孙立人去世后,台湾方面为他举行了极为隆重的葬礼。

时任行政院院长郝柏村接受总统李登辉命令,派陆军总司令部办理治丧事宜。故总统夫人蒋宋美龄致送花圈,总统李登辉颁发褒扬令给予褒扬。

很多老兵从世界各地赶到台湾参加葬礼,当这些年过古稀的老兵跪在地上久久不愿起来时,人们看到了孙立人在军界的巨大影响力。

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老校长也匆匆赶来献上花圈。对这所有着"南方西点"之称的名校来说,孙立人一直是学校的骄傲。

至今,在这所培养出巴顿、史迪威、马歇尔的军校中,还保存着孙立人的纪念馆。

孙立人被安葬在台中北屯区大坑东山墓园内。这是一个特别的墓地:黑色的长方形石墓好似棺椁停放在石板地上而未入土。

墓地简洁空旷,墓前既无独立墓碑也无香炉烛台,后面的墙上有李登辉的题字。石墓前板上,有孔子后人孔德成代书的墓主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孙将军四位子女的署名。

这种特殊的安葬方式并非偶然,而是遵照孙立人生前的遗愿。

他曾明确表示:"不回故乡,棺不入土。"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作为游子不能落叶归根的无奈。

1998年,孙案涉案人及家属要求监察院公布"五人小组"报告并还原真相。2001年1月8日,台湾"监察院"通过决议,称孙案乃"被阴谋设局的假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浤源教授获得政府新台币60万元经费补助,就孙立人兵变案进行专门研究。

据朱教授研究调查结果称:"进驻孙公馆翻遍了孙立人将军保存的所有档案,和国防部与总统府的所有机密档案,并未发现孙立人有任何不法行为。"

2014年7月,台湾监察机构承认郭廷亮当年遭刑求迫写下自白书,"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其实他不是匪谍;这项调查间接为孙立人平反。至此,孙立人案终于得到了彻底澄清。

孙立人的次子孙天平,1957年出生,美国维拉诺瓦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硕士,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工商管理硕士。

2004年从台湾赴上海定居后,任汉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区域总监。

2015年以台湾代表身份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2016年出席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孙立人将军军旅生涯图片展》开幕典礼。

2023年率抗战将领后代参观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并在孙立人赠叶大桢医师奖杯前留影。

孙天平自2015年首次公开表示将孙立人墓迁回安徽庐江的意愿后,持续推动迁葬工作。

孙立人生前多次表达落叶归根愿望,但因历史原因其墓地位于台湾台中。截止目前,孙天平已完成庐江故居环境整修,计划在故居内设立纪念园区。

2017年起,孙天平推动公司在合肥经开区投资建设半导体设备制造基地,任台资企业汉民科技公司区域经理,主导引进台湾技术人才团队。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在经济上为两岸交流做出贡献,也在为父亲的迁葬创造条件。

如今,孙立人的故居已被辟为"孙立人纪念馆",保存着他当年的笔记、战报、练兵操典等珍贵文物。这些物品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记录了一位抗日英雄的传奇人生。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