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一场战争让亚洲的天平倒向了东边。清朝的大军,从北到南都顶着枪炮上阵,却换回了一连串的溃败数字——甲午海战,中国损失了几乎全部近代化的海军舰队。日本则一举跃升为东亚霸主。东亚的老大和新贵角色互换,让清朝上下夜不能寐。为什么,曾号称“天朝上国”的中国会输得一塌糊涂?谁又能在风雨飘摇中改变历史走向?此时,一个叫袁世凯的人闪亮登场。他是怎么一步步攀上权力的顶峰,又怎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背后有没有我们没想到的关键秘密?故事,就要从这里展开。
有人说,袁世凯的成功是历史的必然,有人却觉得全靠个人的“老辣”。清政府一边想靠新军自救,一边又提防自己的“造反派”。内忧外患,就像过年抢红包一样,各路人马扎堆冲上前。有人觉得新军能续命,也有不少老将摇头:“新军再新,也掀不起什么大风浪,皇帝都快被架空了,还能翻什么身?”谁都没想到,这场旧体制和新势力间的拔河,会把中国带到天翻地覆的地步。接下来的故事,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仔细梳理,这一切像极了剥洋葱——每揭一层都让人泪目。甲午之败,外界看的是武器不如人,实际清廷内部盘根错节,谁都想着多分一杯羹。袁世凯靠在朝鲜平乱小露头角,李鸿章慧眼识英雄,把他从“掉队考生”提拔成训练新军的主心骨。有人说新军洋枪洋炮改造得好,可兵油子日常生活苦不堪言,“新衣裳穿着扎手,军规比家法还狠。”老百姓围观:咱们的税又涨了,这新军能有啥不一样?身边的人满是怀疑,外面的日本人步步紧逼,每个人的真实情绪都写在了脸上。新旧观点交锋,外行看热闹,内行瞪大了眼。
仿佛一切都慢慢归于平静。新军成立了,队伍穿上崭新军服,外表气派得很。袁世凯也步步高升,清廷上下好像暂时没有更大的风波。可表面平静之下,实际暗流涌动。有人出来唱反调:“新军还不是给袁世凯一个人用的,到头来换个大头兵罢了。”连朝堂之上都开始有人嘀咕:新军要是成了袁的私人武装,还怎么保证天下安稳?李鸿章的死让北洋集团更是一家独大,各地督抚对“清流”“洋气”争论不休。小老百姓心里也不安定:朝廷的钱都砸军队里了,咱的吃饭问题可咋办?不少士兵抱怨,训练比以前还累,官兵距离拉得更远。大家都在等大戏继续,有人盯着权力,有人盯着银子。
没想到大戏还没落幕,关键时刻来了一出翻天大反转。朝中权力斗争白热化,袁世凯左右逢源,两头吃饭。他先帮光绪皇帝,骗得革新派信任,眼瞅着可以改革旧制度,却在关键一刻倒向慈禧太后,卖了光绪一把,将自己捧成慈禧的“左右手”。外人纷纷恍然大悟,原来袁世凯的算盘打得这么精。最狠的是,他同时讨好洋人,对义和拳坚决打击,借此获得更多外援支持。清政府表面维持团结,其实各怀鬼胎,人心分裂到了极点。原本的大清主心骨,变成了袁世凯手里的工具,他拿新军要挟革命军,左右时局,等于把“朝廷的枪”变成了自己的保险箱。
表面看来,大局好像又稳住了——袁世凯掌管军政,朝廷暂时头痛不已。但天有不测风云,义和团运动没处理好,各路军阀趁机兴风作浪。不仅外部压力丝毫未减,内部反对派也没闲着。东南互保、革命党崛起,边疆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一波接一波。南方乱局传到北方,清政府力不从心。袁世凯虽然兵力在握,可朝内外政敌越发明目张胆。他正准备迎来“人生巅峰”,谁知南方起义突然成功,逼得他乱了阵脚。各地分歧加深,之前的攀升全成了泡影,连身边的亲信都人心不稳。局面“看上去稳得狠”,实际一捅就碎。
站在反方角度,不得不感叹,这一出出“翻云覆雨手”除了看得热闹,恐怕也难掩其中的荒唐。都说新军能救命,结果一通操作猛如虎,到最后还不是谁胳膊粗谁坐庄?以前是东家做主,现在换成二当家,百姓还是得偷摸数小算盘。自古有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实却是“一军独大百事愁”,换谁当家都拯救不了那个病入膏肓的大清。还说袁世凯会选边,实际上是见谁有好处就往哪边儿靠——时而帮皇帝,时而拥太后,时而跟洋人勾肩搭背。分明两个字:利己。有本事没错,可只为自己打算盘,最后黄粱一梦,成了“最短命的皇帝”。世人都说他是“乱世枭雄”,其实连匡扶社稷的底气都懒得装。一脸严肃的历史课,讲出来活该让人哭笑不得。
这么多年过去了,咱老百姓总琢磨: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新军是清王朝的自救法宝,还是袁世凯的私人“提款机”?有人说,“没有袁世凯,就没有北洋军阀的横行霸道”;有人觉得“临危受命也是本事,要不你上?”可真正关心的,是那些在权力大戏里永远吃瓜的普通人。你怎么看:袁世凯到底是历史的智者,还是只会折腾的投机客?欢迎留言“开扒”,一起聊聊老牌帝国的残局,你认为谁才是这场游戏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