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来源:西风长史《什么是衣冠南渡?》(原创说明: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要讲“衣冠南渡”,我们就得先从历史上臭名远扬的“八王之乱”说起。
这场发生在西晋时期的皇室内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王朝国力大衰、社会动荡,为后来的永嘉之乱埋下了伏笔。
八王之乱结束后不久的公元311年,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南下进攻西晋,导致洛阳沦陷,晋怀帝被俘,西晋名存实亡,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过后,西晋政权崩溃,天下分裂成了大大小小的势力:地方官员、割据军阀、流民、异族等等。
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每当旧王朝土崩瓦解之后,想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大一统帝国,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一蹴而就的。
只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次的过程竟然如此漫长。
【1】
永嘉之乱后,匈奴建立的汉赵政权虽然攻下了洛阳,给西晋带来了致命打击,但离真正统一、平定中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眼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消灭西晋的残余势力。
时年,占据洛阳的汉赵大将刘曜率先领兵向长安进发,当时镇守长安的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弟弟司马模,司马模自知不敌刘曜,象征性的一波抵抗后便投降了,结果还是被杀了。
当时的关中平原已然是荒芜破败,连续多年的旱灾、蝗灾、兵灾导致民不聊生,而匈奴汉赵这边也并不具备远征千里还能保障后勤的能力。
在周边西晋地方势力联合起来反击的情况下,刘曜根本无法在长安长期驻扎,最终他只能在抢掠了大批人口后,又退回自己的老根据地山西去了。
刘曜走后,侥幸从洛阳逃出来的晋武帝的孙子司马邺,带着一些朝廷的高官一起跑到了长安,和关中的地方势力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个新的朝廷。
只可惜这个临时组建起来的小朝廷势力太弱了,政令根本出不了关中地区,在匈奴人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巨大威胁下,只能偏安一隅、苟延残喘。
【2】
与此同时,石勒在中原地区大杀四方,横扫了河北、山东等地西晋的地方势力,尤其消灭了他的老对手苟晞。
当时的石勒还并不是后赵的开国皇帝,他只是依附在汉赵政权下的平东大将军。
出身寒门的苟晞在西晋覆灭的前夕,和东海王彻底决裂,随后他终于爬到了权力的顶峰,可谓是位极人臣。
洛阳沦陷、晋怀帝被俘后,苟晞作为西晋最后的顶梁柱,还曾积极想办法营救皇帝。
不久之后,发现回天乏力的他又彻底没了心气,整日就只是纵情享乐、滥用职权、随意赏罚。
再加上当时国家已经岌岌可危,他的部下也眼见着一天比一天少,识时务者都纷纷逃亡了。
等到后来石勒打过来的时候,曾经多次打败过石勒的苟晞,已然是无力抵抗了,在投降了一个多月后,他就被石勒以谋反的罪名给处死了。
之后,石勒和王弥这两股汉赵政权内部最大的独立势力,开始了互相兼并。
他们都担心对方会成为自己割据中原的绊脚石,所以都想方设法地要把对方除掉。
不过,王弥之前分了一部分兵力去山东,导致自己的军力相对较弱。他在和反匈奴的流民武装“乞活军”打仗时吃了败仗,无奈之下只好向石勒求救。
石勒就趁这个机会亲自去救王弥,从而取得了他的信任,然后又邀请王弥到自己的军营来赴宴。
酒宴上,石勒亲手斩杀了王弥,并趁机吞并了他的部队。
石勒擅自杀死了官爵比自己还要高一点的王弥,汉赵的皇帝刘聪虽然很生气,但也拿他没办法。
毕竟身逢乱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刘聪身边强敌环伺,石勒又手握重病。
一肚子怒火的刘聪也只能顺着石勒说的,无奈接受了王弥谋反这个杀人理由。
他虽然下诏斥责了石勒,但最后还是得给石勒加官晋爵。
这时候的石勒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但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他只能四处流动作战,来获取足够的物资和人力。
当时的中原地区,经过战火和天灾的摧残,已然是破败不堪。
所以,石勒就把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定在了江南,那里战火较少,比较富庶。
而想要渡过长江、扑向江南,传统的进军路线之一,就是曾经曹魏和东吴之间多次大战的淮南地区。
【3】
公元312年的年初,石勒在河南新蔡一带囤积大量兵力,安排人手建造船只,打算进攻淮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寿春。
当时寿春的真正主人是镇守南京的琅琊王司马睿,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他早年继承了父亲的王爵之后,就一直在洛阳待着,担任些没什么实权的闲散官职。
或许是因为琅琊国和东海国离得比较近,再加上他们有共同的政治盟友琅琊王氏,所以司马睿在东海王掌握西晋实权的时候,逐渐得到了重用。
“八王之乱”的时候,司马睿还曾跟着东海王一起去讨伐过成都王,结果没想到联军在荡阴被程成都王打败,并且他还被俘虏了。
不过,后来他侥幸逃回了洛阳,接上家眷之后,就返回了自己的封地琅琊国。
同样逃回封地东海国的东海王司马越,后来东山再起重回中原时,又安排了司马睿留守大后方徐州。
公元307年,晋惠帝驾崩,司马炽在东海王的扶持下即皇帝位,是为晋怀帝,改元永嘉。
晋怀帝即位后,司马睿觉得西晋整个华北的局势已经烂透、无药可救了。
恰逢此时,他最重要的朋友和助手、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也不断劝他转战江南地区。
最终在王导的出谋划策下,司马睿得到了东海王的首肯,于同一年来到了南京,都督江南军务。
两年之后,王导的族兄王敦也来到了南京任职,他同样成了司马睿的得力帮手。
【4】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西晋帝国,征服长江中下游以南这片东吴旧地,满打满算才三十年。
南北地域本就存在差异,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也有隔阂,再加上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排斥,这些因素都使得江南当地的世家大族对晋帝国缺乏最基本的忠诚。
对于几乎是孤身一人到任,既没钱粮又没兵马的晋帝国代表司马睿,他们更是缺乏认同感。
在那个门阀当道的时代,如果没有当地世家大族的配合,想真正有效的落实统治力,根本无从谈起,更何况当时的司马睿还只是个没有任何实权的闲散王爷。
再加上当时的江南处于西晋帝国的边缘地带,由于拓荒以及和山越人作战的需要,从东吴时期开始,当地就保持着养私兵的传统,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都养着规模庞大的私人武装。
“八王之乱”之后,江南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叛乱,其中一次是流民作乱,另外两次是地方官试图割据一方。而平定这些叛乱的主力,都是世家大族的私人武装。
其中出力最多的宜兴周氏,号称“三定江南”。当时周氏的家主周玘,就是“周处除三害”这个典故里主人公周处的儿子。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睿究竟是如何获得那些南方世家大族的认可,并成功在江南立足的呢?
不得不承认,这一切的背后,琅琊王氏的大力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说正是因为天下闻名的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兄弟,对司马睿毕恭毕敬,这才带动了南方那些名士纷纷支持司马睿。
但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王导建议司马睿实行“以清静为政,抚绥新旧”的政策。
这一策略首先完全认可了江南世家的既得利益,接着又吸收了大量江南名士进入司马睿政权的核心圈层。
最后才是琅琊王氏所代表的北方世家大族,给江南名士带来的影响力。
【5】
“八王之乱”爆发,五胡趁势崛起,中原大地陷入了无政府状态的混乱浪潮之中。乱世之中,想要活下去,有几种选择。
要么召集众人,聚众自守,形成一个个能延续上千年的军事甚至政治团体,这些团体也是乡村田园最基本的政治单位。
要么就随波逐流,没办法只能加入流民队伍,成为这混乱浪潮的一部分。
往往只有那些掌握着大量经济、军事、政治资源的世家大族,才有能力带着全族人大举搬迁。
他们甚至能跨越千里,从关中往南到巴蜀、从河洛往南到荆襄、从青徐南下到江东等等,以此来躲避中原血腥残酷的战乱。
司马睿和琅琊王氏所主导的这场被称作“衣冠南渡”的政治大迁移,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也正是因为“衣冠南渡”,长江流域才迎来了继东吴之后的又一次大开发,人口、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开始逐渐赶超了黄河流域。
得力于来自北方侨民的支持,司马睿不仅在江东站稳了脚跟,还逐步向北面的淮南、西面的江西扩张势力。
后来长安的西晋小朝廷覆灭之后,司马睿随即就以自己的宗室身份,建立了被称为东晋的新政权。
除了“衣冠”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还有许多中原的流民集团,有的主动、有的被动地迁徙到了长江流域。
这些远离故乡、有组织的失地农民,心里怀着对胡人的深仇大恨,还有重回北方家乡的希望,他们就是天生的兵员,能组成一只庞大的军队。
西晋帝国在“八王之乱”以及和匈奴的战争中,把所有的中央军队都打没了,这也标志着从春秋战国开始兴起、在两汉兴盛、被魏晋继承的华夏全民兵役制度就此终结。
从此以后,职业士兵便成为了主流,而流民所组成的流民军,将成为东晋朝廷除了世家私兵之外,最为依赖的重要武装力量。
但由于缺乏可靠的直属军队,也直接导致了东晋乃至后续的南方王朝皇权不振。
即便如此,公元312年初,司马睿却仍是靠着一帮流民军和私兵,以熟悉水势的南士纪瞻为将军,击退了虎视眈眈的石勒军队。
加上当时连续三个月的大雨,饥饿和瘟疫席卷了石勒军营,军队陷入困境,战斗力大幅下降的他们只能无奈撤军。
司马睿由此守住了寿春这个咽喉,确保了江南局势的稳定,并最终建立了东晋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