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上将归隐后略显孤寂,子女无业打算创业,他表示:也算不错

2025-10-09 02:03 139

1975年的北京,一家普通的住处,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孤零零地坐在沙发上,直到电视里的最后一个节目播完,屏幕冒出雪花点,他才慢悠悠地站起身来——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开国上将陈士榘。

1909年,他出生在湖北荆门的一个农家,父亲早年还曾参加过反清运动,家里的那股子“硬气”劲,后来都融进了他的军旅生涯中去了。

从1927年加入革命一直到1975年退出一线,整整50年光阴,他要么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要么在工程兵部队里啃“硬骨头”。谁又能料到,退下“军委顾问”的职务之后,这位老将军的日子竟然过得如此“寂寞”?

从“用炮旋它”到建导弹基地:50年戎马只认“工作”二字

要是翻陈士榘的履历,简直就像一本“能打会干”的字典。解放战争那会儿,他是华东野战军的参谋长,可这参谋长可不是“空谈不穿”的主——那阵他还身兼军事要职,跟着唐亮带着3纵、8纵一路冲杀,洛阳攻坚战、开封战役,哪一场不是打得血迹斑斑?

对付敌人修的坚固碉堡,他从不畏惧,直接就喊“用炮旋它!”这话可不是夸耀,他琢磨的步炮配合战术,把炮火的威力掌握得死死的,炮弹打在哪、步兵啥时候冲锋,都像打算盘一样精准,战友们都喊他“工事克星”。后来打淮海、渡长江,他的指挥笔记里,根本就没“难”这个词。

新中国一成立,陈士榘就换了个职业,从“战场猛将”变成“工程兵司令”,这一干就坚持了25年。别小看工程兵呀,不仅仅是挖沟修路那么简单,到了六十年代搞“两弹一星”的时候,最核心的导弹基地、试验场,全都是他率领工程兵在荒山野岭里搭建起来的。

那会儿条件相当差,没有图纸,也缺设备,陈士榘就和战士们一块住帐篷,吃干粮,白天奔波在工地上盯工,晚上在油灯下修改方案。家里的事儿?他是真的顾不上。

他后来还说过:“部队的事比天还大,要是我分心了,导弹基地建得慢了,国家就少一份底气。”不过,这份全心投入,也为他晚年的家庭生活埋下了遗憾的种子。

离休后的“空巢”:妻子分居,子女难伴的寂落日常

1975年,66岁的陈士榘退下了工程兵司令员的职位,转而担任军委顾问。按说,打一辈子仗,应该好好享受一下清闲日子,可他反倒觉得“闲得发慌”。

以前每天一醒来,脑子里满是部队的事儿、工程的进展,但突然没事做的时候,他就整天坐在家里发发呆,或者开电视,无论播什么节目,他都一眼不眨地盯着看,直到那个台最后一个节目结束才罢手。

家里的情况更让他觉得孤单。他和老婆是在抗战那会儿找人介绍认识结的婚,那会儿他32岁,老婆还不到20岁,战乱年代聚少离多,倒也没觉得啥,但等解放后天天待在一块儿,矛盾就渐渐浮出水面。

陈士榘性子挺火爆,军人那股刚烈脾气,认死理,遇到事不太爱解释。老婆呢,喜欢唠叨,总觉得他心里只惦着工作,没啥关心家人。后来老婆因为一些事情在秦城监狱呆了几年,出来后他们就分开住了。家里大得很,经常就只剩他一个人在屋里。

他有6个子女,可没有一个跟他住一起。不是孩子不孝顺,主要是他当年太忙,跟孩子们根本没啥交流。孩子们小时候想跟他撒撒娇,他要么在看军事地图,要么在打电话安排工作,最多就是拍拍头说句“去玩去”。

等他退休了,想多跟子女聊聊天,可孩子们觉得“跟爸爸没啥话题”——他不懂他们爱看的电影,也不知道家里每天的柴米油盐,甚至连孩子们在做啥工作,他都没主动问过。

有次女儿过来看看他,俩人坐了半小时,也没说几句,基本就是:“吃饭了吗?”“吃了。”“多吃点。”等女儿离开时,看着父亲那孤单的背影,她忍不住偷偷落泪。

儿子想“跑单帮”:一句“也不错”,藏着老将军的愧疚

日子一天天过去,陈士榘的二儿子遇到难题——没有工作,待在家里心里堵得慌,就想着去外地弄点小商品,然后回来在北京摆摊,算是挣点生活费。

那会儿正是八九十年代,商品经济刚刚起步,年轻人都想试试“下海”谋生,但二儿子心里有点犯难,毕竟他父亲是开国上将,要是让别人知道“上将儿子在摆摊”,难免会有人议论吧。他犹豫了好几天,最后才鼓起勇气把这事跟陈士榘说了。

没想到陈士榘听完,没有皱眉头,反倒问了一句:“就是去外地进货,然后回来卖?”二儿子点头说:“爸,别人可能会说……”话还没有说完,陈士榘就挥手打断:“说啥?用自己本事挣点钱,丢人么?我年轻的时候,还见过‘跑单帮’的,靠真本事谋生,也挺光彩!”

您知道吗?陈士榘提的“跑单帮”,其实是他早年在根据地碰到过的小贩,那会儿物资紧缺,谁都背着货在街头巷尾跑,辛苦点也是挺正常的事。他根本不懂什么“商品经济”,只觉得儿子愿意干活、不偷懒,那就挺值得表扬的。

可这话放在二儿子耳朵里,心里既疼又暖——父亲一辈子都挺专注于工作,对家里的事情却有点糊涂,但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他没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势,反倒用最朴实的话语给自己打气。

后来二儿子真去做了点小本生意,早起晚睡,跑批发、摆摊,偶尔跟陈士榘提点生意上的事,陈士榘也插不上嘴,就静静坐着听,偶尔点个头,说“多保重身体”。有次儿子跟他抱怨“进货路上挺累的”,他突然说:“以前打仗的时候,一天走一百多里,比这还难熬。你能坚持下来,挺厉害的。”儿子听完,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原来父亲不是不关心,只是不会说出口。

“家是旅馆,部队才是家”:老将军的坚守与遗憾

后来陈士榘的太太跟孩子们说过一句话:“对你父亲来说,家就像个旅馆,而部队才是他真正的归宿。”这话听着挺心疼,但也挺有道理。他和老战友的关系,那是真热络——只要老战友到家里,他能从早上聊到天黑,讲起当年打仗的事儿,谈工程兵建基地的难处,那笑脸就像个大孩子似的;可面对家人,他总是“喜怒不显于色”,话特别少,让人觉得挺可怜。

有次大女儿想带孙子来看他,提前打了电话,到了门口时,工作人员拦住了,说“首长在休息”。女儿就在门口等了半个小时,等不见父亲出来,只好只好走了。之后她跟弟弟妹妹说:“爸不是不想见咱们,而是他惯了部队里的规矩,也不太懂得怎么跟我们搭亲近。”

其实陈士榘心里并非没有家人,只不过他一辈子都被“军人”的身份牵绊住了。战时,他得保卫国家,顾不得家庭;和平时期,他要建设国家,忙得没有时间陪家人。等到他终于有时间想弥补家庭,却发现自己早就忘了怎么和家人相处。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会指挥打仗,会建基地,可当丈夫、当父亲,我还真没学会。”

结语:

陈士榘上将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为国家“打硬仗、啃硬骨头”的豪迈一生,他是战场上的英雄,也是“两弹一星”工程的关键人物。不过,说到家庭生活方面,他似乎就没那么擅长了。退了休之后的清寂,并不是没人关心照料,而是家人间缺少了那份热络的氛围;他支持儿子做小买卖,也不是不懂“面子”,而是觉得“凭力气吃饭最光荣”这个朴实的道理更扎心。

要是老将军在地下知道,现在“跑单帮”都变成了电商直播,儿子当年的小买卖能做成线上生意,估计会笑着说“这办法比扛货方便多了,脑子也灵。”毕竟在他眼里,孩子能干、踏实,比啥都宝贵。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